明长城在明代被称为边墙。边墙分辖于九镇,也称九边。九镇分别是辽东镇、宣府镇、太原镇、蓟镇、大同镇、宁夏镇、固原镇、延绥镇、甘肃镇。明朝九镇分别由总兵驻守,每个总兵分别有固定和明确的防区。除了九镇总兵之外,明又在边疆设置了辽蓟、宣大、太原、陕西四镇三个总督来调解九镇之间的防守。嘉靖时期驻守在九镇的兵马累计有62万余人。
(1)辽东镇长城。辽东镇曾经是满清的发祥地,地处山海关之外。明朝所筑的辽东镇长城除了抵御兀良哈、鞑靼之外,还抵御过女真。所以清代统治者极力回避明时期女真曾经侵略明朝边疆地区的事实,在史书和图志上把辽东长城划掉了。
辽东镇长城位于今辽宁省,是为了防御东北方向的敌人,永乐年间,辽河内就修筑有长城。等到正统二年(年),辽东镇开始正式修筑长城,在成化十七年(年)正式修筑完成。辽东镇的总兵驻所开始设置在广宁(今辽宁北镇),后来迁移到辽阳。辽东镇长城从鸭绿江开始,向北沿着叆江入凤城县、新宾县、经昌图县,折向西南行,循辽河东续经铁岭县、沈阳市沈北新区、辽中县、过浑河、太子河入海城县,越辽河入盘山县、傍医巫闾山东麓入北镇市,沿着大凌河西岸南下入义县、至绥中县,止于锥子山上。全长共公里。
辽东镇长城的墙体结构分为三种,分别是砖墙,夯土墙,石墙。砖墙多分布在锥子山上和与蓟镇长城相接的地段。锥子山东边多是石墙。石墙通常高12米,宽6米。石墙底部是整齐的花岗岩条石,然后在花岗岩条石上用大青砖堆砌。墙心填充以碎石,沙土。墙顶则是用来通行的墁道,在墁道的外围堆砌有垛口墙,高2米。在墁道内侧堆砌的有女墙,高一米。两侧都设置得有排水孔。夯土墙高4米,用夯土版筑,宽4米。墙上墩台用砖石包围修砌。石墙都是修筑在山地上,直接就地取材。石墙一般高3-4米,宽4-7米。石墙的两侧都有砖石包围,顶部的垛口也都用砖石砌好。
(2)蓟镇长城。蓟镇长城穿越了河北省,天津市,山西省。它护卫着明的京师,是长城建筑艺术的精华所在。早在洪武,永乐时期,明代统治者就很重视这一代的边疆防御,之前修筑有一批关城,之后又把一系列关城连接起来修筑成了长城。嘉靖二十七年()设置了蓟镇。蓟镇虽然因为蓟州而得名,但是其总兵驻守处在今河北省迁西县。
蓟镇长城和辽东长城的东端连接。蓟镇长城的起点在河北省秦皇岛,蓟镇长城向北经过山海关,然后到抚宁县和绥中县交界的九门口。长城然后北上到达绥中县锥子山与辽东镇长城相接。然后折向西经抚宁县、迁西县,过喜峰口。长城又经过遵化县,走天津市蓟县,过将军关,西行,过司马台、入怀柔县,至八达岭、居庸关,经怀来县、涞水县,长城继续南下到太行山山脊之上。经五台、灵寿各县,过平定县娘子关,经武安峻极关、黄洋关、抵达山西黎城县终止。
蓟镇长城修筑在燕山,太行三山脉之上,全长约公里,气势磅礴,雄伟坚固,是明代长城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蓟镇长城的结构有石墙,砖墙,山险墙,劈山墙等等额。砖墙的长度明显多于其他镇砖墙的长度,尤其是在河北省一带,以砖墙为主要结构,石墙为次要结构。许多地段甚至修筑多重长城来防御。河北地区的长城,如果计算复线的话,长约公里。几种墙体的构造方法和辽东镇长城基本相同。在有的石墙外侧修筑雉堞(又称齿墙、垛墙、战墙,是有锯齿状垛墙的城墙),石墙内侧修筑女墙(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中间还设置的有马道来供车马通行,十分壮观。现存的砖墙顶宽4--6米,一般高5米左右,保存较好的高达10余米。
(3)宣府镇长城
宣府镇长城是在河北省西北部。因为总兵的驻所设置在宣化府所以是名镇。宣府镇长城向南是京师的屏障,向北控制着沙漠。蒙古族南下的时候,宣府镇是必经之路,所以总是受到蒙古族的破坏。所以这里也就成了要害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永乐七年()设置宣府镇,派重兵把守,修建长城,从此成为重镇。
宣府镇长城东边连接蓟镇长城,往西北经过延庆县,赤城县,独石口,西行经过张家口市、最后到怀安县马市口村。全长约公里。
西北走向延庆县,过四海,经赤城县,过独石口,西行经沽源县、崇礼县、宣化县、张家口市、万全县、张北县,至怀安县马市口村镇口台。全长约公里。宣府镇长城经过的地区都是沟壑纵横,山峦起伏。长城墙体都是以石砌为主。有的地段用土石合筑,在时间的流逝下大部分都坍塌了。现在保存的一般高5-7米。宽2-4米。在有山峰的地区,就把山当作墙来防御,在平地就修建砖墙。有时也用夯土来筑墙,综合来说质量不如蓟镇之长城。
(4)大同镇长城
大同镇长城在山西省北方,因为总兵的驻守场所在山西大同而得名。大同镇长城俗称外长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等同于宣府镇长城。大同镇长城和宣府镇长城互为犄角,共同守卫着京师的安全。大同镇是在永乐七年()设置,大同镇长城东边连接宣府镇长城,大同镇长城的主体主要行进在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处,经过两省的天镇县、阳高县、大同市新荣区、在平鲁县出山西省,然后进入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再入山西省偏关县,最后止于白羊岭(古称丫角山)。
在山西大同,清水河等险要地区修筑有3-4重城墙,全长共公里。因为大同镇长城打斗建在丘陵地区,城墙被风侵蚀的很严重,有点地段荡然无存。大同镇长城整体以黄土夯筑而成,所以极易损坏,现在只能看到这些长城的石基了。
(5)太原镇长城
太原镇长城也被成为山西镇长城,因为它位于山西省北部和黄河东岸,所以又被称为“内边”或者内长城。因为它地处净是的西北方,所以也是拱卫京师的重镇。太原镇总兵驻所位于宁武关,冬天则驻守偏关(山西偏关)。太原镇长城东边和真保镇长城相连接,起于灵丘县,向西经过繁畤县、浑源县、宁武县,转向西北,过神池县、在丫角山与大同镇长城相接。全长约公里。太原镇长城主要修筑在恒山山脉中,墙体结构处了有黄土夯筑,砖石砌,毛石砌等,还有山险墙。因为时间久远的缘故,墙体大都被破坏严重。保存较好的有高5米的,更高的可以达到10米左右。黄河段城墙大多是黄土夯筑而成,有的用石块包砌。
(6)延绥镇长城
延绥镇长城地处陕西省北部,因为镇中有延安府,绥德州而得名。总兵驻所开始是在绥德州,后来转移到榆林镇。榆林镇地处河套平原,水草肥美,是兵家必争之地。天顺(~)年间鞑靼在河套平原放牧,屡次带领兵马骚扰。明在成化(~)年间修筑了夹道和大边来防御鞑靼。延绥镇长城从府谷县黄河岸边开始修筑,长城呈西南走向,经神木县,至榆林县。过横山县、至吴旗县,转向西北抵定边县。全长约公里。延绥镇长城场后才能修筑于毛乌素沙漠之上,蜿蜒于黄土高原之间,穿越过清水河,秃尾河,芦河。因为延绥镇长城所处的环境比较恶略,许多地段的长城都被风沙侵蚀,被黄沙掩埋,现在只有高大的墩台耸立在沙漠之中。
(7)宁夏镇长城
宁夏镇长城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北方,它地处河套平原。这里自古灌溉业发达,沟渠纵横,一直有着“塞上江南”的称号。宁夏镇长城的地位非常重要,被人称为关中的屏蔽,河套的喉咙。明初的时候,明太祖朱元璋在赶走蒙古人之后就在这里修筑雄伟的镇,并在成化年间开始修筑长城。宁夏镇的总兵驻所在宁夏卫城(银川)。
宁夏镇长城在盐池县延绥镇长城相接。宁夏镇长城有两线,南线人称“深沟高垒”,北线人称“河东墙”。两线长城之间南北相距1~12公里,向西北行,并在兴武营相会。然后循着黄河东岸北上,经过陶乐县,到达内蒙古乌海市。南行经青铜峡市、中宁县,经大武口、依贺兰山东麓延伸向南,经贺兰县、银川市、抵达中卫县胜金关。长城在中卫县越过黄河转向西南,止于黄河南岸中卫县和甘肃省靖远县交界处。宁夏镇长城穿过宁夏回族自治区11个县市、内蒙古1个县,全长约公里。
(8)固原镇长城
固原镇长城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因为总兵驻所在固原州城,所以给长城就起了这个名字。因为宁夏北部平原,丘陵地带比较多,鞑靼频繁地进入固原,平凉一带掳掠。为了加强边防,弘治中期,明开始修建固原边墙,嘉靖时期将边墙向西延伸修筑到了甘肃省境内。固原镇长城是一道内长城,从陕西省定边县开始出发,也在这里和延绥镇长城相接,往西经过甘肃省和宁夏的几个县,市、最后在兰州市截止。全长约公里。固原镇长城都是由黄土夯筑而成,质量很差,所以被风沙破坏得很严重,现在能看到的遗迹寥寥无几。
(9)甘肃镇长城
甘肃镇长城主要位于甘肃省,是河西走廊的主要保护手段。因为河西走廊地处黄河外边,屡次受到蒙古部落的侵犯,所以当地的统治者就修筑长城来自卫。甘肃镇长城在弘治年间开始修筑,万历年间又增加延伸,将宁,固,甘三镇长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甘肃镇长城从兰州市开始修筑,整体走向呈西北走向。跟随庄浪河北上,过永登县、古浪县,穿过腾格里沙漠,南抵永昌县,自永昌县又西北行,越黑河经金塔县、抵嘉峪关,在祁连山停止。全长多公里。
长城是一道防御线,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和百姓们深深的期望,影响着王朝的兴衰,人民的生活。它保卫了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