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年10月8日第7版;作者系本书组稿人、责任编辑之一,人民出版社编辑。
在新中国成立72周年前夕,《沧桑百年间——中国摆脱贫困影像记忆》(人民出版社)一书出版。本书由新华社《国家相册》栏目组编写,向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向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胜利致敬。
由于工作关系,我在本书出版前就认真阅读过,想跟读者朋友分享一下自己的三点感受。
一是展示珍贵影像。
金鑫跑步训练经过雅砻江吊桥。(来源:纪录片《中国减贫密码》)
新华社的记者们完整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各个重要历史事件与瞬间,这些照片对于如何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至关重要。本书从《国家相册》5年来的节目中精选具有代表性的9个中国减贫故事,并从新华社大型纪录片《中国减贫密码》中选取部分精彩内容,化视频为隽永图文,通过近幅珍贵的独家照片讲述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与贫苦作斗争的感天动地故事,用新华社记者们的镜头记录人类减贫史上可歌可泣的中国故事。一幅幅老照片和新照片的强烈对比展现出中国贫苦地区惊人的变化,极为震撼。
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同练瑶族乡大坪村下大弄屯的通屯公路。(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二是还原历史现场。
引洮工程的水源工程——九甸峡水利枢纽。(新华社稿陈永刚摄)
本书的主题是中国减贫。如果没有那些用镜头记录的历史现场,我们未必能如此强烈地感受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故事如此传奇。
年,甘肃省定西县大岔村的史永梅给孩子脸上喷了一口水,这就是洗脸了。这是当地农民因缺水而形成的洗漱习惯。(新华社记者武斌摄)
本书中通过珍贵历史照片还原的一幕幕历史现场令人感慨:仅仅在二三十年前,西北干旱之地,母亲往孩子脸上喷一口水,就算洗脸;深山峡谷之间,人们外出只能靠溜索道过河;对于生在大凉山深处的彝族女孩来说,上学竟是新鲜事……
年10月,西藏怒江两岸村民溜索渡江。(新华社稿张西民摄)
假设没有影像为我们唤醒记忆,这一切真实存在的过往,在后来者眼中,或许遥远得像天方夜谭。
年,四川省东山乡中心学校的升旗仪式上,彝家娃们注视着国旗,行少先队礼。(新华社记者陈燮摄)
这些珍贵的照片聚焦中国现当代历史中若干重大事件和精彩瞬间,还原历史现场,讲述照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引领观众重温家国记忆。
年8月,夜色中的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新华社记者王颂摄)
三是反映家国历史。
年,河北省平山县太行山区下盘松村村民戎冠秀在地里收土豆。(新华社记者时盘棋摄)
本书力求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故事反映大时代。书中收录了10个故事。这些故事可能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我们和家人亲身经历过的故事,但正是这些千千万万家庭的普通故事串联起一个国家的记忆,共同勾勒出一个国家的历史。
年,河北省定县翟城村开展冬学,学员们在上课。(新华社记者曹兴华摄)
例如,本书中的故事《一个不能少》:年至年,我国先后开展4次扫盲。那时到处都是学识字的景象:有孩子教父母识字的趣事;全军运动会赛跑不用发令枪,谁先写出规定的字谁起跑,等等。
年8月2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5周年全军运动会上,各代表队运动员在进行识字赛跑比赛。(新闻摄影局资料岳国芳摄)
其中一个片段,即一名叫祁建华的战士发明的“速成识字法”让我感慨。这种“速成识字法”简便易学,能让人30天学会0多个汉字,对我国扫盲起了很大作用。我家里几位70多岁的亲戚在上世纪50年代上小学时候学的都是这种“速成识字法”,一谈起来便滔滔不绝。而这种“速成识字法”目前仍被收录在《新华字典》中。
年3月,河北省顺平县地处太行山区,小学生们在寒冷的教室里读书。(新华社记者查春明摄)
中国的扫盲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功绩,从文盲率80%到义务教育全面普及,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史作出的杰出贡献。本片段正是以个人叙事展现宏大叙述,通过个人故事看到国家故事,通过家庭相册看到国家相册、反映家国历史。
年,石光银在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的大漠中。(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新华社的珍贵照片反映出波澜壮阔的家国历史,本书中这些鲜为人知的瞬间都有着不容质疑的历史价值,是中国摆脱贫困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像见证。一张张照片背后包含的故事、情感和意义,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脱贫攻坚精神。
生机镇航拍图(年)(新华社记者刘勤兵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