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粗犷种树到科学治沙,一家三代的治沙情

APP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dashoubi.org.cn/news/zxzx/2021-10-31/181029.html

新华社西安10月13日电题:从粗犷种树到科学治沙,一家三代的“治沙情”

今年68岁的石光银和孙子石健阳走在树影斑驳的沙地,不时俯身查看新栽的樟子松,风吹过时,耳边传来簌簌的声音。

年,石光银出生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陕西省定边县,儿时的记忆里只有眼前的黄沙和四面无尽的苍凉。8岁那年给人家放羊,突然刮起了沙暴,他和一个5岁的小伙伴被风卷出去10多公里,流落到内蒙古境内的一个小村子里。父亲出门找了3天把他接回家,两人抱头痛哭,而随行的同伴却再也没了踪迹。风沙掩埋了庄稼,遮蔽了房屋,他的父亲举家搬迁9次,从那时起,石光银的心中就打定了主意:“要和风沙斗争到底!”

从20岁起带领村民在荒漠里种树开辟了家乡第一片绿洲,到年共啃下5.8万亩荒沙,石光银不断学习治沙技术和积累经验,成立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采用学来的“障蔽治沙法”,树的成活率达到了80%。然而,把沙丘固住只是第一步。“治沙是根本,生态好了才能种地,才能致富,这个地方沙子治不住就什么都干不了,这是为子孙后代考虑。”石光银说。

到年底,石光银承包的25万亩荒沙、碱滩得到了有效治理,并且反复造林面积35万亩,直接资金投入多万元。进入新世纪之后,由于当年栽种的灌木林寿命短、经济价值小、观赏性差,石光银又开始进行低产林改造,目前他栽种的以樟子松为主的优质树种已经达一百多万株。

如今石光银和孙子石健阳走在成片的樟子松林中,看着树木的长势,研究林下经济的发展道路。石健阳今年23岁,10岁那年,父亲在运送树苗的过程中发生车祸去世,一家人的生活陷入泥沼。

“小时候上学大人忙,爷爷父亲母亲都不停地种树。人家小朋友上学有大人接送,按时按点有可口的饭吃,我只能骑自行车,自己收拾。”爷爷和父亲一头扎进治沙事业深深地影响着年幼的石健阳。“过去埋怨,不理解。父亲一走,爷爷和母亲把家扛下来,爷爷也变得不爱说话,就是种树。现在觉得这就是有意义的事,生态好了,我们的生活才会好。”

石健阳高中毕业后选择了林业技术专业。回到定边,他带动周边相关的技术人才,进行林下经济科研活动。“杨树只是把沙固住了,我们需要的是林灌草这样的生物多样性来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也要研究适宜沙地生长的经济作物,像苹果树、桃树,再带动瓜果蔬菜的种植,最终形成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如今,治沙公司按照“治理荒沙,开发利用荒沙”的发展战略,走“公司农户基地”的路子,把治沙与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先后办起了新兴林牧场、千头良种奶牛养殖场、纯净水厂、月牙湖旅游景点等10多项经济实体。

对于下一代的希望,石健阳说:“现在环境已经大变样了,我会做好守林人,守护爷爷父亲几十年的成果,也会给后代灌输生态保护的思想,让荒漠真正变为当地百姓赖以生存的绿洲。”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390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