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秦直道间距在五、六公里以内,并且与秦直道是同时期存在的烽隧可以视作秦直道沿线的烽隧。考古工作者沿秦直道或于直道附近发现了密集的烽隧遗址,这些烽隧遗址构成了完备的传送军事情报的体系。烽隧这种通信建设也属于秦直道交通系统,可以在北部边疆和最高指挥中心之间传递信息。
秦直道沿线烽隧遗址,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主要集中在甘肃和陕西地区。通过翻阅资料、走访秦直道考古专家,没有发现内蒙古地区存在有被认为是秦直道沿线烽隧的相关记载,主要以陕西、甘肃两省为主。陕西境内的烽隧遗址,统计保存至今的一共有23座。甘肃境内的秦直道烽隧遗址,根据甘肃省文物局编写的《秦直道考察》一书,统计保存至今的烽隧遗址共有座。
陕西境内秦直道沿线烽煊
秦直道在陕西地区总长约为公里,共发现秦直道沿线烽隧23座。《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中统计秦直道沿线烽隧有23座,其中陕西富县葫芦河沿岸的寨子山烽隧,不是秦直道沿线的烽隧。除此之外,秦直道考古队在陕西甘泉县还发现有墩梁烽隧遗址,故陕西境内秦直道沿线烽隧共有有23座。发现有秦直道烽隧遗址的地区是旬邑县、安塞县、黄陵县、富县、甘泉县、志丹县。
旬邑县的秦直道南北走向,基本沿山梁分布。南于七里川南岸接淳化县秦直道,向北越七里川,经大草沟、庙沟、石门关、碾子院东、前陡坡,越马栏河谷,至两女碧折向东北,沿子午岭平坦宽阔的山脊,经黑麻湾、破山子、雕岭关、景家台与黄陵县秦直道相连,境内全长80公里,沿线发现路面和堑山遗迹多处,路面一般宽10至20米,直道沿线及其东侧的马栏河川道等地,发现秦汉时期的建筑、关隘、烽隧3座)等遗址及墓群10余处。采集有砖、瓦、陶器等残片,并出土铜器、陶器等。
旬邑县的三座烽隧形状,两座烽隧为圆锥形,另外一座为方锥形,夯筑,残高在4米左右,两座圆锥形烽隧底径长分别是8米和20米,方锥形烽隧底长为3.5米。三座烽隧遗址附近都发现有绳纹砖、瓦残片。其中转角烽隧,形状为圆锥形,残高4.6米,底径长20米,夯层厚10-15厘米,位于直道东侧6.5公里,有说其因距离秦直道过远,可能不是直道沿线的烽隧,但是在转角烽隧遗址附近有转角墓群,面积约数万平方米,墓群时代推断为战国至西汉时期,一些学者认为,该墓群可能是秦直道兵站上的墓地,转角烽隧是为秦直道兵站服务,故归为秦直道沿线的烽隧。
黄陵县秦直道自旬邑县马栏乡向北延入本县,沿陕甘交界的子午岭山脊延伸,经艾篙店、五里墩、东吊庄、老芦保、桂花,至咀源关(兴隆关)折向东,沿灿蜒岭山脊至三面窑一带折向北,入富县县境,境内全长约50公里,沿线发现夯筑或堑山路面,土桥及人工开凿的娅口等遗迹10余处,路面一般宽约IF米。直道东侧的沮河河谷地带,还发现同期遗址5处,出土铜兵器、车马饰、陶器及绳纹瓦等,有学者认为是秦直道沿线兵站性质的遗址。直道沿线两侧的高地上发现秦汉烽隧遗址7座,7座烽隧形状全部为方锥形,残高在0.8米一4米之间,底边残长在1米一8米之间不等,地表都残存有绳纹瓦残片。
富县秦直道由黄陵县三面窑村向北延入本县直罗镇防火门村,经八面窑、油坊台、梨树庄、椿树庄、张家湾乡的松树庄、大麦秸、桦树梁过葫芦河,再经坡跟底、牙路梁、水墨坪、松树噜现、山西沟、烟囱沟、架子梁等地,在墩梁伸入甘泉县。境内直道基本呈南北走向,全长约公里。沿线暴露有夯筑路面及堑山遗迹,路面一般宽30至40米,最宽处约达58米。并发现有秦汉城址,采集有绳纹筒瓦、板瓦、瓦当及陶器等。
富县现存秦直道沿线烽隧遗址一座,名为五里铺烽隧,烽隧位于直道西侧,形状为方锥形,残高4米,底边长6米。甘泉县秦直道由富县张家湾乡墩梁向北延入本县桥镇乡,经寻行铺、赵家畔、杏树嘴、箭湾、高山窑子、漩涡畔过洛河,又经方家河、老窑湾、王李家湾、榆树沟等地入志丹县。直道在境内基本呈南北走向,全长约32公里,道路为堑山或夯筑,平均宽度30米,最宽处约58米,最窄处10余米。发现有绳纹板瓦、筒瓦等,发现秦汉遗址1处,烽隧遗址一座。
甘泉县发现的秦直道烽隧名为墩梁烽隧,烽隧位于墩梁东北米,直道北侧米的山郧上,形状不规则,底部东西长约15米,南北宽约17.5米,顶部方形,边长2米,残高5.5米,夯筑,夯层厚度8-10厘米。采集有标本戳印纹陶片、板瓦残片、条砖等。
志丹县秦直道自甘泉县桥镇向北延入本县永宁乡,经双河、侯市、杏河镇,伸入安塞县化子坪乡,呈南北走向,境内全长约74公里。路基为夯筑或堑山,路面一般宽20至60米。沿线采集有绳纹筒瓦、板瓦、瓦当及陶器残片等。在永宁乡任窑子村发现有行宫遗址,双河、侯市、杏河等地发现有烽隧遗址4座。这44米一7米左右,底边长7.3米一9.6米之间。其中比较重要的烽隧有:白杨树湾烽隧,位于直道东侧,残高7米,底边长8.4米,烽隧遗址四周残存有泥质灰陶豆柄及绳纹筒瓦板瓦残片;杨崖根烽隧,残高5米,底边长7.6米,地表遗物丰富,残存有泥质灰陶素面陶罐残片及绳纹筒瓦。
安塞境内秦直道自志丹县曹老庄向北延入本县王窑乡、经化子坪、镰刀湾、王家湾乡进入靖边县,南北走向,境内全长约55公里。其线路多沿分水岭和郧源分布,全线发现夯土路面及堑山遗迹多处,路面一般宽10至30米,最宽达55米。沿线还发现行宫遗址、居住遗址及烽隧10余处,其中烽隧遗址有7座,烽隧均为黄土夯筑,方锥台形,底边长5至7.2米,残高2至4米,夯层厚5至巧厘米,采集有绳纹瓦、砖、瓦当、陶水管、陶器、铜锨及秦“半两”、汉“五铣”钱币等。
甘肃境内秦直道沿线烽煊
甘肃境内己发现的秦直道沿线烽隧遗址,主要集中在今庆阳地区,秦直道在甘肃庆阳地区长达公里,一共有座烽隧遗址,主要经过华池县、合水县、正宁县、宁县。正宁县直道(正宁县东部三嘉乡、五倾源回族乡、西坡乡)自陕西省的旬邑县北部进入陕甘交界的两女碧,向北经刘家店、黑麻湾、调令关、高庄子、车皮湾、艾篙店,进入宁县境内。直道道宽5-7米,全长约70公里。沿途采集有大量粗、细绳纹板、筒瓦残片及云纹瓦当、回纹砖等遗物。
正宁县现存直道沿线烽隧遗址9座。9座烽隧遗址形状全部为圆锥形,夯筑,残高在5-8米之间,并且在9座烽隧遗址的附近都发现有粗、细绳纹瓦片。底径长8米,残高4米,夯层厚7-9厘米,附近散布绳纹砖、瓦及陶器残片,考察者在烽隧遗址之外,还发现了当时的居住遗址;南梁郧烽隧遗址,位于直道东侧,残高5米,底周长30米,在此烽隧遗址附近,发现有建筑另部残件,南梁郧的地理位置很险要,东西面为悬崖,南有直道噜现,北至调令关约2公里,从地形看,是调令关关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令关烽隧位于秦直道东侧,调令关是秦直道沿线重要的关卡之一,烽隧遗址四周除了有粗、细绳纹瓦残片,还发现有宋元瓷器残片,文化层厚2米。艾篙店是一处非常重要的交通要冲,与直道呈“十”字交叉状。
宁县秦直道南由正宁县烧锅梁进入本县,成南北走向,经五里墩、北草湾、南桂花、椿树原、碾子梁、七里店,进入合水县午亭子。直道基本上是沿陕甘交界的子午岭北上,道宽5-6米,全长约60公里。沿途采集有粗、细绳纹瓦片及空心砖残块,此外,还有唐、宋、元各时期的瓷器残片。
宁县现存直道沿线烽隧遗址13座。这13座烽隧形状全部为圆塔形,夯筑,与正宁县现存烽隧遗址的残高5-8米相比,宁县直道附近的烽隧残高在2-5米之间,总体略低。这13座烽隧遗址中,有5座烽隧遗址附近发现有粗、细绳纹板瓦、筒瓦以及宋元时期的瓷器残片,分别是:卢邑庄烽隧、卢堡烽隧、七里店烽隧、三里店烽隧、午亭子西寨烽隧。比较重要的烽隧有:卢邑庄烽隧,位于卢邑庄山的山顶部,处在直道东侧,烽隧残高5米,底周长40米,此处残存有“古窑洞近百孔”,秦至清各时期的砖、瓦、瓷器残片;卢堡烽隧,位于直道西侧,残高3.3米,底周长28米,顶径长2.1米,附近发现有两层古代窑洞数十孔及“五铣”、“半两”钱币,从卢堡烽隧所处的地理位置看,这里是一处重要的关隘;北桂花园烽隧,位于直道东侧,残高5米,底周长50米,顶径长3米,地表残存大量粗细绳纹板瓦、筒瓦残片,附近发现有古代窑洞20余孔,
从地理位置看,此处是兴隆关南部的重要咽喉,属于守护关隘的营地;兴隆关烽隧,处于兴隆关关卡附近,直道从烽隧西侧通过,兴隆关是秦直道沿线的一个重要关隘,此处修建烽隧十分必要,符合烽隧修建规律,烽隧四周残存大量秦汉时期的瓦片;七里店烽隧位于椿树原北10公里的山顶部,处在直道东侧,残高5米,底周长45米,残存大量秦汉时期的粗、细绳纹瓦片及唐、宋、元各时期的瓷器残片,此处山梁西部发现有古代窑洞30余孔;午亭子地区残存三座烽隧:午亭子东寨烽隧(直道东侧)、午亭子西寨烽隧(直道西侧)、午亭子中寨烽隧(直道东侧),午亭子地区有四条古道汇集于此,又通向四面八方,使得午亭子成为一个交通枢纽,此处有大量秦汉时期的粗、细绳纹板、筒瓦残片和宋元时期的瓷器残片及古代窑洞余孔。
合水县直道从宁县东北部进入合水县午亭子,从午亭子向西北沿子午岭西山脊,经马莲噜现、油房庄、小梁n、桃花庄,进入华池县麻子噜现。直道基本上是沿着子午岭山脊行进,全长约60公里,宽约5米。在直道沿线采集有粗、细绳板瓦、筒瓦残片及空心砖,此外,还有秦半两、汉半两、刀币、五铣等钱币及唐、宋、元、明各时期陶瓷残片。
合水县现存直道沿线烽隧遗址20座。这20座烽隧形状全部为圆锥形,夯筑,残高在4-9米之间,底周长在35-61米之间。有5座烽隧烽顶残存有狼粪灰迹,分别是槐树原烽隧、马莲噜现烽隧、油房庄烽隧、黄草噜现烽隧、木瓜岭烽隧。比较重要的烽隧有:朱家老湾烽隧,位于直道西侧,残高6米,底周长51米,顶径长3米,地表有粗、细绳纹瓦残片;涧水坡岭烽隧,位于涧水坡岭障城中,涧水坡岭地处交通咽喉,是直道的一处关塞,烽隧残高9米,底周长52米,顶径长3米,烽隧南面有两处房子遗址,位于直道西侧,战国玉刀一件。
华池县直道东南由合水县篙咀铺乡桃花庄进入华池、合水交界处的子午岭,沿山脊向西北至麻子噜现完全进入华池县境,沿老爷岭山脊经墩梁、黄篙地畔、墩儿山、田掌、墩儿梁、梨树掌、箱子湾,向北穿过秦昭王长城进入陕西吴旗县和定边县交界处的墩儿梁。直道宽约5-6米,全长约公里。沿线采集有粗、细绳纹板瓦、筒瓦残片及唐、宋时期陶、瓷残片。
华池县现存直道沿线烽隧遗址较多,共83座。这83座烽隧形状全部为圆塔形,夯筑,残高在1.7米一11米之间,白马噜现烽隧遗址记录高度高度为25米,底周长30米,有说疑其高度数据有误。底周长在15米一61米之间。西梁一号烽隧、营噜现六号烽隧、三烽梁三号烽隧、营盘梁一号烽隧、营盘梁二号烽隧、营盘梁三号烽隧,烨尖咀烽隧、四涧梁烽隧、二涧一号烽隧、二涧二号烽隧、王掌烽隧、小山湾一号烽隧、南湾一号烽隧、南湾二号烽隧、南湾三号烽隧、南湾六号烽隧、刘梁二号烽隧、刘梁三号烽隧、高湾一号烽隧、高湾二号烽隧、箱子湾二号烽隧这些烽隧遗址四周都发现有大量粗细纹瓦残片。营噜现一号烽隧、营噜现五号烽隧、四墩梁三号烽隧、小山湾二号烽隧、南湾五号烽隧、高湾三号烽隧、赵梁烽隧地表有大量红色、灰色粗绳纹瓦残片。
比较重要的烽隧有:黄篙地畔烽隧,位于直道西侧,残高11米,底周长39米,顶径长2.7米,地表发现有齐家文化彩陶残片和秦汉时期的粗、细绳纹瓦残片、宋残片;梨树掌烽隧,残高3.5米,底周长30米,顶径长3米,战国长城在此地与直道交叉并行;林沟障城烽隧位于障城中,障城从秦一直沿用至明代,烽隧四周距离障墙各巧米,残高9米,底周长52米,顶径长2.8米,是一座较大型的烽隧,地面残存有大量粗、细绳纹板、筒瓦及黑釉瓷残片和铜饰件;白涧一号烽隧,残高3.2米,底周长37米,顶径长6米;白涧二号烽隧,残高2米,底周长32米,顶径长4米;白涧三号烽隧,残高2米,底周长31米,顶径长4米,三座烽隧都处在白涧地区,这里原有障城现在己被毁掉,只留下南端的墙迹,白涧是战国长城与秦直道交叉、分离处,长城西行,直道越过长城北去。
李仲立先生在考察子午岭地区的秦直道遗址之后,发表《甘肃庆阳地区秦直道考察报告》一文,文中记载的个别烽隧数据与甘肃省文物局编写的《秦直道考察》一书中记载的烽隧数据有出入,前者记载的数据略小,推测由于自然环境和保护不当等原因,烽隧高度及周长略有缩减,应属正常。除此之外,秦直道与长城交叉处烽隧较为密集,何属直道、何属长城,目前还没有定论。故本表将其一并录入,李仲立先生记载的烽隧数据以括号的形式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