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漠近日刷屏了!
这个作为中国四大沙漠之一的荒茫之地,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根据陕西省林业局的数据,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其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公里。如果将栽种的树木按1米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54圈。
有人认为,沙漠幅员辽阔,飞沙走石,气候恶劣,非人类之功可以改变。毛乌素沙漠的“濒危”却见证了“不可能变成可能”:中国人持之以恒的勤劳和智慧,让一片渺无生机的蛮荒之地,变身成了鸟语花香的茵茵绿洲。
穿越毛乌素沙漠的榆靖高速,是中国建成的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图源:新华社
位于陕北的毛乌素沙漠,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蒙语中“毛乌素”意为“寸草不生之地”。由于这片荒漠的风沙侵袭,临近的陕西省榆林市曾被冠以“驼城”之名,意为沙漠之城。而今,这里却已然换了一幅景象。
这片绿洲,是怎么来的呢?
荒漠里盛开的绿色梦想
01
“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这句歌谣,曾经是这片地区恶劣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其实,毛乌素沙漠并非自古以来就是一片荒芜。在年前,这里也曾是一片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美好景象。但是自唐代起,人类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加之对这一地区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发开利用,毛乌素地区逐渐荒漠化。
也正因如此,毛乌素沙漠被称为“人造沙漠”,它的形成,是人类活动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的。到解放初期,这一地区的林木覆盖率只有0.9%,流沙吞没农田、牧场万亩,沙区仅存的万亩农田也处于沙丘环抱之中。万亩牧场沙化、盐渍化、退化严重,沙区6个城镇个村庄被风沙侵袭压埋。古镇榆林,甚至被沙漠逼迫得三度“南迁”。
这里一度是风沙的天下,沙进人退,水土流失,西北风从早吹到晚,裹挟黄沙四处侵虐。
黄沙漫天,却没有掩盖住人们绿色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战役的擂鼓亟待敲响。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开始着手应对这一地区荒漠化、风沙化的问题,榆林市、陕西省乃至全国上下,开始了一场与荒漠风沙为敌的“防沙治沙之战”。
七十余年不懈治理终让绿色回归大地
02
从治沙防沙伊始到今日,这70年来取得的喜人成绩,源自于一代代人辛勤奋斗的执著和坚守。
党中央、国务院对防沙治沙高度重视。建国以来,一系列防沙治沙的重大举措相继出台。颁布实施《防沙治沙法》,下发《国务院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出台《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制度上推动防沙治沙工作开展。
随着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国家重点工程的相继启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防沙治沙的战役中来。人们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大力推动防沙治沙工程全面推进。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示意图图源:新华社
宁夏、陕西、内蒙古三省(区)政府各自规划,许多企业纷纷投入,百姓亲身参与,三股力量拧成一股绳,铸造起抵御风沙的绿色长城。
地处防沙治沙第一线的陕西省榆林市构建了“五位一体”的治沙发展模式,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数十年来持续开展“北治沙、南治土”的治沙造林运动,将全市林木保存面积、林木覆盖率不断提升,由建国初期的60万亩提升到了万亩。
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在这里成立,专注于治沙防沙这件大事,走“公司+农户+基地”的路子,将治沙与致富紧密结合起来。
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30多年来治沙11万亩。参与治沙的34年里,她共筹资多万元,植树万棵,让当年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如今的“人造绿洲”。
从党和政府到民间企业,从军人干部到人民群众。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一幕又一幕感人的画面,让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战役,换来了傲人的佳绩。
70年来,榆林以每年1.62%的荒漠化逆转率,不断缩小毛乌素沙漠的面积。森林覆盖率也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9%提高到34.8%,陕西的绿色版图北进了多公里。今天,毛乌素地区的沙化治理率已达到了93.24%,这片沙漠生命将尽,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根据年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报告(-年)》中的数据表明,植树造林明显减少了沙尘暴的发生频率。从统计图表中清晰可见,近60年来,中国北方地区春季(3月-5月)沙尘暴,起沙平均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
“绿水青山”来了,“金山银山”也跟着来了。如今的榆林,风沙大棚种植、育苗、沙漠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有多家,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
毛乌素沙漠穿上“绿装”的故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伟大成果和生动实践。
中国治沙赢得世界赞誉
中华儿女续写传奇
01
年,联合国治理荒漠化总干事参观毛乌素沙漠治理成效后对中国的沙漠治理给出了极高的评价:“毛乌素沙漠治理的实践,是一件值得让世界向中国致敬的事情。”
“好消息:根据卫星资料显示,地球的森林比20年前更加繁盛了。中国和印度主导的人类活动,让地球变得更富绿意了。”NASA在其官方账号上表示。
中国贡献的绿色面积增加,有42%都是植树造林带来的。根据数据显示,中国在过去25年间森林面积的增长量稳居世界第一,是其他所有国家森林增加量的总和。
中国人民治理沙漠的成功经验,让世界各国纷纷点赞。美国媒体称,中国的沙漠治理是世界典范。NASA发布的卫星图下,外国网友留言称:“世界应当向中国学习”。
在外国视频网站中讲述中国治沙的视频下,有网友留言,“太神奇了!如果奇迹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
陕西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新建村绿色包围中的农家小院。图源:新华社
中国取得的治沙成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正是这种全民力量,在中国广袤的沙区上演了一个又一个治沙神话,创造中国治沙史上的种种奇迹,凝聚出沙漠中的“中国力量”。
正如肖亦农在长篇报告文学《寻找毛乌素——绿色乌审启示录》中所说:“你只有融入毛乌素沙漠之中,亲耳聆听了毛乌素沙漠从远古走向现代的铿锵律动,亲眼目睹了一座座沙漠悄然消失,你才会懂得什么叫心灵的震撼……”
延伸阅读
70年使不毛之地变“人造绿洲”,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4月22日,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获悉: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中国的防沙治沙是从榆林走出来的,榆林成功的防沙治沙经验,正在引领着中国乃至世界防沙治沙工作的走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这样评价。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漠之一,又称鄂尔多斯沙地、毛乌素沙地,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其中一半面积在陕西榆林境内。毛乌素沙漠被称为“人造沙漠”。历史上,这里曾水草丰美、牛羊成群,自唐代起至明清,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毛乌素地区逐渐变成茫茫大漠。
新中国成立之初,“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仍是榆林地区恶劣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
绿色,是榆林人千年的梦想。播种绿色,是陕西人70年的坚守。随着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工程相继启动,越来越多人将目光和脚步“定格”在这里。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30多年治沙11万亩,使不毛之地变成了“人造绿洲”;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累计推平沙丘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石光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一生只做治沙这一件事……
大漠驼迹绝,塞上柳色新。70年来,榆林以年1.62%的荒漠化逆转速率,不断缩小毛乌素沙漠面积;栽种的树木按1米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54圈;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9%提高到34.8%,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多公里。
“绿水青山”来了,“金山银山”也跟着来了。这些年,榆林风沙区大棚种植、育苗、沙漠旅游等蓬勃兴起,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多家,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
“作为自然地貌,毛乌素沙地不是真的消失,只是流动沙丘全部得到固定。这些治理成果还属人工干预,尚需加快沙区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实现自我循环发展,从根本上改变沙区生态面貌。”陕西省林业局局长党双忍说。
上世纪50年代发起挑战
年,被荒沙团团围住的榆林市定边县小滩子村,人们肚子饿得咕咕响。
“‘早上菜、晌午糠,晚上清汤照月亮’,咱小滩子人还要这么活吗?”带头人李守林问大家。“不,再不能这么活了!”十几个大汉掷地有声。这一年,人扛肩挑,搬走沙丘;栽种树苗,开辟良田。小滩子人第一次吃上了饱饭。
榆林55%以上的国土面积,都被广袤的沙漠所覆盖。新中国成立后,榆林人开始向沙漠进军。李守林带领小滩子人,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前仆后继去治沙。4多亩网框林一口一口“吃掉”沙漠,给人们带来希望。
上世纪70年代
搏战黑风口
男人们拿出命治沙造林,女儿家也一样。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45年坚守大漠植树造林,用33条防风固沙林带和亩林区,堵住了毛乌素南缘“黑风口”。
年5月,54名女民兵来到当时风沙侵蚀最严重的补浪河黑风口安营扎寨,开始了搏战风沙的艰难历程。
从组建至今,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累计推平沙丘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3条,修筑饮水渠35公里,让亩荒沙披上了绿装。
上世纪80年代至今
治沙英雄前赴后继
年过七旬的牛玉琴仍然坚持种树。“只要活着,就要种树。”她说。治沙造林是牛玉琴和丈夫共同的梦想。年,丈夫张家旺倒在造林工地上,她从痛苦中站起来,在沙海边缘植树多万棵、11万亩,将丈夫生前画下的造林版图扩大了近7倍。
在定边县,十里沙村党支部书记石光银唯一的儿子在拉树苗途中车祸遇难。“儿子没有了,我还有孙子。一代接一代,治沙事业永远不会断。”石光银用毛乌素沙漠南缘一条百余公里的绿色屏障,兑现了自己的誓言。
在榜样的带动下,建设美丽榆林成为这片土地上的行动自觉:44万户农民承包治沙60多万公顷,群众参与植树积极性空前高涨。
如今,榆林已经形成“南治土、北治沙”的治沙模式,成为国际上一个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