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想解决长期困扰北宋的西夏政权袭扰,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m.39.net/pf/a_4591264.html

引言

宋神宗赵顼是北宋皇帝中踌躇满志的一位,年幼时,就知道他的祖辈们想恢复幽云十六州和西北部的灵武一带,很早就立下志向,要一雪宋朝历代帝王在对外战争中的屈辱,到他十几岁时,更是希望自己将来当上皇帝后,能大有作为,进而解决长期困扰北宋西部的西夏政权和北部的辽政权袭扰的问题。

治平四年()正月,赵顼继承了皇位,刚刚年满二十岁。他希望能重建一个强盛的国家,更是希望大宋能再度恢复到汉唐时期的盛世天下。他怀抱着富国强兵的梦想,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振作有为、励精图治,对内积极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改革,实行多项政治改革,为对外用兵创造有利条件。

北方的辽国相比较而言更强大一些,因此,神宗君臣的首要目标,先锁定在位居北宋西北的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身上。西夏是由党项族拓跋部在唐末五代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地方割据政权。党项族原来居住在现在四川的松潘高原,以畜牧为生。唐代初年,首领拓跋赤辞帮助吐谷浑和唐作战,战败而投降唐朝,被唐太宗赐姓李。

唐朝中期,受到吐蕃的逼迫,在唐朝帮助之下,唐政府在他们移居的庆州(今甘肃庆阳)设置羁縻州来加以控制。唐代宗时,被吐蕃所压迫,迁居银州(今陕西米脂)以北、夏州(今陕西横山)以东地区。到晚唐时,其中实力较强的拓跋部首领拓跋思恭占据宥州(今陕西靖边县东),自称刺史;之后协助唐朝攻打黄巢,被唐僖宗封为夏州节度使,赐号定难军;协助唐朝收复长安后,被赐姓李,封为夏国公。

至此,夏州政权逐步形成一个割据陕北的藩镇政权。五代十国时期,夏州政权竭力避免卷入中原其他势力的内斗,向五代各政权乃至北汉政权称臣,并逐步巩固自己在陕北地区的统治地位。公元年,宋太祖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后,夏州政权的首领李彝殷(后来因要避讳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名讳,而改名李彝兴)继续向宋称臣,并多次协助北宋来对抗割据河东的北汉。

在宋政权逐步平定南方的南平、后蜀、南汉、南唐乃至吴越等政权后,宋太宗赵炅开始将目光落在了夏州政权上,并有意削除这个割据陕北近百年的民族政权。夏州政权内部反对李兴的孙子李继捧担任夏州节度使。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夏州政权的首领李继捧被宋太宗招入京城居住,命令亲宋的李克文来继续担任夏州节度使,夏州政权被宋吞并。

但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不愿意投降宋朝,率领族人逃往地斤泽(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公然反对宋朝并自立。为了争夺夏州,北宋与李继迁势力展开了长达十年的战争,结果李继迁屡战屡败。无奈之下,李继迁转而将进攻矛头转向西北重地灵州(今宁夏灵武)宋真宗即位后,为求息事宁人,将夏州、缓州(今陕西绥德)、银州、宥州(今陕西靖边)和静州(今陕西米脂县西)割让给李继迁,事实上承认了李继迁势力的独立地位。

真宗咸平五年(),李继迁攻陷灵州,改名西平府,李继迁逐渐以灵州为中心和立足点,向西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后又攻陷西北重镇凉州,截断了西域政权向宋朝入贡的路线,同时禁止西域各部向宋朝卖马,这严重影响了宋朝的国防力量建设。最终,李继迁在与吐蕃会盟时,被人暗算射伤后,不久伤重而亡。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宋仁宗明道元年()十月,李继迁的孙子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继承了父亲的王位。说起李元昊,这可是一位野心勃勃、想干出一番事业的君主。经过几年周密的布置和筹备后,于宋宝元元年()十月十一日,元昊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南郊举行登基大典,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实现了几代人夙愿的同时,也公然地与辽和宋这两个大国分庭抗礼。

建国后,元昊迅速着手对北宋大规模入境侵扰。而当时宋朝廷显然并没有将这个他们认为的“蕞尔小国”放在眼里,对西夏政权也没有足够的重视。万万没想到,夏政权迅速用几场战役,对宋的轻视予以强烈的回应。宋康定元年()初,元昊率兵攻打延州(今陕西延安),在三川口之战中打败宋军,进而乘胜继续攻击,先后在两年内的好水川之战、麟府丰之战和定川寨之战取得胜利,歼灭了宋军在西北的精锐军事力量数万人。

面对西夏咄咄逼人的军事进犯,宋朝内部出现了对付西夏的两派意见。一派以当时的陕西经略安抚使韩琦为主要代表,主攻;另一派以范仲淹和夏竦为主要代表,主张采取守势。范仲淹等的主张以守为主,也不是简单的消极防御,而是强调要整体整顿边防,加强西北军备,提高宋军的战斗力,为整体击败和攻灭西夏做好必要准备。

随着上述四大战役中,西夏元昊与宋军的交战中屡次夺取胜利,宋朝廷主守的声音,也越来越赢得朝野上下的支持。宋朝的士大夫清醒地认识到,宋朝政治上的腐败,带来的国力下降和边境防御松弛,是导致对夏战争中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要想改变对夏攻守中的被动局面,首先还是要改革朝廷内部的政治。

再看西夏,虽然取得了多次战役的胜利,甚至在对辽军事上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毕竟是个小国,民力有限。为了避免两面受敌,元昊也审时度势,主动对宋称臣后,提出与宋议和。此后,在宋的西北边境,出现了两国局势短暂的缓和局面,其间宋夏两国虽然没有发生较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但两国之间小的军事纷争还是时有发生。

到宋神宗即位后,作为一名年轻的君主,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以求富国强兵。而“强兵”最主要的着眼点,在于改变过去对辽和西夏的军事被动局面。为此,宋神宗君臣提出用武力来制服西夏,以此削弱辽国,解除长期以来这两个劲敌,对宋北部和西部的威胁。他们首先选中西夏作为重点进攻的目标,加强宋辽边境上守备力量。

一旦对西夏在军事上取得优势,也能间接地削弱辽国的力量。由此,宋朝廷改变多年对西夏相对缓和的局面,转变为积极对西夏用兵的攻势。而要取得对西夏的优势,首先就是要谋求取得横山一线的优势。

横山横亘于宋对西夏的西北边境线,其位置在今天陕西榆林市横山区南部,海拔——米,大体位置在桥山(今陕西黄陵县西北)北麓,南边与耀州(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相衔接,北边与盐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定边县)相连,东边毗邻延州,绵延八百余里地势险要,是西北部各民族与中原地区进行接触的桥梁与门户,也成为宋与西夏争夺的军事焦点所在。

宋真宗咸平年间,李继迁夺取这一带后,并将自己的政治中心迁到这一带,宋政权渐渐丧失了对横山地区的军事控制权,由此西北的门户大开,而神宗时要想取得对西夏的压制,就必须夺回这一地区。其实早在神宗刚刚继位的治平四年(年,正月宋英宗去世,宋神宗继位未改元),宋将种谔就夺回延州,遏制了西夏由此进入关中平原和威胁河东地区的咽喉,宋政权谋取横山的行动由此展开。

此后,宋军先后在绥州和庆州击退夏军的反扑。在此鼓舞之下,宋朝廷决定采取大规模的对西夏的军事行动,宋神宗先后派遣韩绛和吕大防等重臣,来到西北前线指挥对西夏的战事。到熙宁三年()十一月,韩绛发动七路大军对横山天险展开争夺,但不久戍守庆州的宋军两千人马在吴逵的带领下发生兵变,虽遭镇压,但致使关陕震动,宋军不得不退守绥德,神宗对西夏的攻势暂时告一段落。

与此同时,宋神宗和王安石认为,要完全取得对西夏军事压制的胜利,不光要夺取横山地区,更要控制河湟地区。河湟地区是指黄河和湟水附近的地区,在这一地区的东部和北部,宋和西夏相接壤,其中居住的民族就是当时的吐蕃民,这里是北宋和西夏都极力想控制和争取的地区。

控制好河湟地区,可以阻断西夏与在它西边的吐蕃民族联合,增加自己的实力。而宋朝廷如果能控制河湟地区,可以通过招抚与武力相结合的手段,控制这一地区的吐蕃部落,进而阻断他们与西夏联合,避免宋军陷入两面受敌的不利局面,同时可以取得对西夏采取钳形攻势,以对西夏进行半包围式的攻击和压制。

结语

这一做法,从宋神宗开始,经过神宗两个儿子——哲宗、徽宗时期的不断努力,逐渐取得了夺取原西夏控制的横山地区,从另一侧面攻打并取得黄河、湟水地区,为宋军能彻底解决西北地区的边患,压制乃至打赢西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335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