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塞北吨粮田旱作节水农业高标准农田

本文转自:农业科技报

粮安天下,利国利民。

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粮食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不只仅局限于良种这块“芯片”上,还需聚焦如何在基础薄弱的土地上,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吨粮田,缓解粮食生产压力,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不逾越。

5月24日,《农业科技报》“助力乡村振兴聚焦产业发展全媒体百县行”采访团一行赶赴陕西省榆林市,采访及调研定边、神木两县市近年来多措并举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吨粮田的典型案例,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安全及乡村振兴提供成熟的借鉴与经验。

风沙灌区的高标准吨粮田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堆子梁镇庙湾村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势平坦,耕地面积亩(其中水地亩),属长城沿线风沙灌溉区。独特的地理、环境资源优势使该村成为多年来省、市、县农技推广部门旱作节水农业玉米种植实验示范的重点区域,也是该县玉米种植水平较高的村子之一。

庙湾村的吨粮田

多年来该村利用成熟的智能水肥一体化、测土配肥、精量播种、病虫害防控、全程机械化、大豆玉米套种等技术打造的万亩玉米吨粮田,平均亩产可达到-公斤,成为该县旱作节水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典型代表。

现年7旬的庙湾村种植户李登云告诉记者,他自年开始便在村中承包土地种植玉米,目前已承包余亩土地种植玉米,是村中较早规模化种植玉米的大户之一。“-年,在玉米高产创建活动中,我们村种植的玉米多次打破当时全国玉米亩产最高纪录,核心攻关田平均亩产.4公斤,10万亩春玉米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7公斤,创全国春玉米大面积高产纪录,1万亩大田玉米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7公斤,创造了全国万亩大田玉米单产过吨的纪录。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便不断的流转承包土地,既自己种植大田玉米,也承担着玉米选种、节水示范及玉米大豆套种等试验示范。”李登云向记者。

李登云在地里查看大豆长势

“利用智能水肥一体化、增施有机肥、合理密植宜机收、测土配方施肥、精量播种、全程机械化、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七项集成技术,我种植的宽行双柱玉米田,每亩每年可产玉米-公斤,按照目前1.3元/斤的价格,每亩地每年的毛收入在-元。另外,我还承担着亩玉米大豆套种技术实验示范项目,目前已经是实验的第4年。经过3年的小面积实验与总结,正常情况下,每年每亩地可产出玉米-公斤,大豆-公斤,除去玉米外,大豆可使每亩地增收-元,仅这一项便足够每亩地每年的投资成本,玉米的收益等于纯利润。今后,我将会继续扩大玉米大豆套种模式的种植面积。”作为该村粮食种植产业的受益者之一,李登云以自己的经历为记者算了一笔账。

李登云承包土地种植粮食成功受益仅是当地在省、市、县、镇、村各级部门在技术、资源、政策等支持下,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帮扶产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缩影。近年来,通过各级部门的协调、对接与合作,庙湾村还在持续进行各种方式的旱作玉米种植实验与示范,力争通过实验、示范总结出各种有效的、技术成熟的旱作节水农业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样板。

玉米大豆套种模式

持续实验示范引领旱作节水农业高质量发展

年,省市县各级部门联合行动,在庙湾村建立了亩智能水肥一体化示范区、万亩玉米规模化经营吨粮田及增密度示范区等项目。同时还开展了不同玉米品种、不同密度展示,玉米膜下滴灌、高产耐密品种等试验示范,通过不断地筛选、挖掘品种潜力,为大田玉米生产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

“该项目的实施,将逐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作物的抗旱能力,有效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通过水电双控智能化管理、实行计量取水、定额管理、远程监测和控制等方式,可实现节水36%、节肥20%、节劳40%,每亩地年新增收入达到元,实现旱地节水玉米种植达到稳产高产、高效节水的目的。对全面推行“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引领和带动定边县旱作节水农业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定边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钟子君介绍了今年庙湾镇旱作节水项目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钟子君正在地里产看玉米长势

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样板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定边县堆子梁镇庙湾村田地中的玉米和大豆迎泽风沙长势旺盛,同样在神木市尔林兔镇伊肯特拉村的千亩玉米节水示范田中的玉米也迎着朝霞茁壮成长。

年,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尔林兔镇伊肯特拉村投资约万元,新建生产道路5米,建设机井5座,多管井13座,地下排水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605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