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知名专家 http://www.zherpaint.com/bzlf/kkjs/m/748.html陕北的黄土地上,横亘着一道土墙,老百姓称其为“边墙”。这道“边墙”,从黄河岸边的府谷县,到白于山区的定边县,蜿蜒曲折多公里,犹如一条巨蟒,俯卧在陕北大地。它,就是长城,闻名遐迩的万里长城,陕西段。我的家乡,就在这段长城的脚下。从小,我就与它为伴,在它的跟前放过羊,捡拾过柴火,掏挖过苦菜,我一直以为那就是很普通的“土峁峁”,与别的山峁沟壑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在陕北,土窑洞,土崖畔,土疙瘩,一辈子和黄土打交道,你很难再对那个“土峁峁”产生额外的情感。要说这道“土峁峁”对生活最大的影响,那就是长城脚下村庄的名字。长城沿线的村庄,名字里面大部分带有墩、墙、壕、堡等字眼。如墩梁村、魏墙村、堡山村、边墙壕村,想一想,长城不就是由众多的墩、墙、壕、堡组成的吗?原来,在不知不觉中,长城早已融入了生活,在世代居住的村庄,留下了它的烙印。可是,经过历史的洗涤,更迭了几辈人之后,村名早已成了一个符号,谁又在意,村庄名称最初的由来呢?就这样,房前屋后的长城,尽管伴随了我的童年,却丝毫没有引起我的注意,白白忽视了这么多年。直到有一天,我见到了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我找寻着家乡的位置,一种特殊的图例,就标注在家乡的附件,那是长城的图例!那一刻才明白,我儿时认知的“土峁峁”,竟然是书本中常提到的万里长城,我的家就它的跟前啊!我竟然忽视它这么多年!自从知道了“真相”以后,就逐渐迷上了这道“土峁峁”,没事的时候,总喜欢往这里跑。初春的时候来,降雪的时候也来,早晨来,傍晚也来,每次来都能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真应了那就话“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每当到了一处墩台,我最喜欢爬到上面去看风景,尽管爬上去很困难,但是为了那种登临的体验,再陡也值了。每处墩台,几乎都是小范围内的最高点,视线很广,在古代应该是便于观察周围的动向,由不得感叹古人的智慧。现在看到的墩台,只剩下黄土墩,任凭风吹雨淋。据老一辈人讲,在他们还小的时候,这些黄土墩台的外表,是有城砖包裹的,只是后来被周边的人拆走了,有的砌了猪圈,有的砌了厕所。每当听老一辈讲述这些往事的时候,说者无心,听者真是痛心疾首啊!榆林古称上郡,是边塞之地,依靠长城屏障来抵御侵犯。遥想当年,这里也曾是金戈铁马,战事频发。如今亲临塞上边墙,由不得感叹:数百年之前,谁人曾在此戍边?谁人又是春闺梦里的情郎?往事如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只剩孤零零的墩台,仍旧坚毅地矗立在这片黄土之上。很期待与古人对话,却找不到他们留下的一个文字。当某一日,再次来到被黄沙掩埋了大半的废墟,习惯性的将残砖碎瓦捡在一起,有缺了角的城砖,有瓮片、陶罐片、粗瓷碗片、细瓷碗片,还有带花纹图案的瓷片。突然,一片粗瓷片映入眼帘,竟然有文字!这明显是碗碟的底部,只剩原来的四分之一,这是一个清晰的“下”字。可以想象,完整的底托是个圆形,“下”字只占了半边,古人很讲究对称,另一半肯定还有一个字,只是缺失的缘故,另一个字到底什么字,也许永远是个谜了。发现这个带字的瓷片,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想来,前前后后,探寻长城十来年了,终于寻觅到一个文字可以与古人交流,这是对我这十年来拜访的馈赠吗?只是这个一个“下”字,我又咋能读懂戍边人的心思。这不是馈赠,这是诱饵,这是悬念,吸引着发现它的人,继续寻觅未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