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又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应,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姜辰蓉、雷肖霄编辑高雪梅
榆林某太阳能发电厂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在位于我国西北广袤无垠的土地之下,煤炭、石油等化石资源深埋其中。这些用亿万年的时光凝结而成的“工业粮食”见证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沧桑巨变,也对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代表的传统化石能源城市,正面临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的双重挑战。
对此,榆林市提出“三转三补”思路,即推动资源开发向保障国家综合能源供给安全转变、产业体系由能源化工主导向多元融合多极支撑转变、发展动力由资源驱动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变;以资源禀赋和应用场景优势补区位劣势、以政策资金优势补创新劣势、以产业规模优势补产业单一劣势,努力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
“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
保障能源安全是首要任务。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基地,陕西省榆林市是国家“西煤东运”“北煤南运”的核心腹地、“西气东输”的重要源头、“西电东送”的主要起点。年榆林市原煤产量5.17亿吨、原油产量万吨、天然气产量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3.2%、5.3%、10.9%。
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一度成为地方经济腾飞的“黑色黄金”。随着年陕西省委省政府“三个转化”战略(煤向电转化、煤电向载能工业品转化、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提出,20年间,榆林成为国家重要的煤炭基地、兰炭基地、火电基地、甲醇基地、煤制烯烃基地、煤制油基地和金属镁基地等。
然而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倚能重能”的单一产业结构开始令榆林陷入困局。据榆林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年,全市规上能源工业企业产值为.29亿元,非能源工业产值为.69亿元,能源工业占全市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超过八成。
“国家双碳政策出台后,我们很多人一度比较迷茫,不知道下一步发展的方向。”榆林市一些受访干部坦言。
既要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又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应,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对此,榆林市推动资源开发由“三个转化”向保障国家综合能源供给安全转变,成为保障能源稳定供应的压舱石。
年末,面对煤价飙涨,榆林市于5月份就已出台7条稳价措施保障供应。10月19日,煤价逼近甚至超过每吨元大关,榆林市迅速召开四季度煤炭保供专题会议,要求相关企业签订保供文件承诺时,并要求发改、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充分运用价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违反规定的煤炭企业进行联合惩戒,促进煤炭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榆林市迎宾大道绿化带(陶明/摄)
减碳路径因地制宜
“实现减碳、降碳不能简单地以‘去煤化’或减少煤炭生产为代价,要平衡好控一般产能、减落后产能、增绿色产能之间的关系,使能源供应总量保持有效增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榆林市发改委主任杨扬说。
榆林邀请多位院士级专家开展榆林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路径研究,按照《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要求,明确把清洁低碳作为榆林能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提出“资源开发由坚持‘三个转化’向保障国家综合能源供给安全转变、产业体系由能化主导向多元融合多极支撑转变、发展动力由资源驱动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转变”,形成高碳城市低碳发展新思路。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中,榆林逐渐找到适合自身的减碳发展路径。
——压减“两高”项目。按照“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榆林压减了45个“两高”项目。
——源头减碳。一是对电力行业减碳。据测算,榆林市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占总量的43%。“十四五”期间,榆林严控火电项目,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发电。到“十四五”末,榆林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万千瓦以上。
二是对兰炭等传统的产业要升级改造,通过环保的升级改造和兰炭等传统产业的减量置换,加大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
三是在现代煤化工产业要实行减碳,通过绿电、绿氢和绿氧,榆林在现代煤化工气化环节、一氧化碳变换环节、净化环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大力推行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活。
——末端固碳。把二氧化碳固下来,推行二氧化碳捕集、封存和利用。同时,榆林还和中科院合作,推行和探索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并大力推行国土绿化,推进碳汇零。
——能耗双控。榆林要求,在整个“十四五”期间,严格控制能耗的总量和万元GDP能耗强度,通过能耗的双控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和科技进步及技术进步。
沙地沟峁崛起绿色能源
能源“金三角”位于中国毛乌素沙地,在多年流沙治理的基础上,一片片光伏电站拔地而起,一个个“大风车”在坡地上转动……区域内风光互补的电力系统已初步形成,为这一国家能源基地提供绿色动力。
国能集团国华锦能公司正在建设的“CCS”(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项目,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项目,年6月底已在榆林市锦界工业园区正式投运。
榆林市政府数据显示,榆林目前已建成风光发电装机万千瓦(其中风电万千瓦、光伏万千瓦)。“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增风电装机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万千瓦,到年末风光总装机达到3万千瓦。建成定边、榆神2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初步建成定边县清洁能源示范县、神木市采煤沉陷区治理示范区、科创新城综合能源应用示范新城3个示范区。
榆林市委书记李春临说,作为国家能源基地,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机遇,围绕节能降碳布局产业,突出生态优先倒逼转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目前,榆林正在重点从两个方面推动新能源高效发展。一是以可再生能源发电、矿井疏干水治理和电解水制氢的耦合,推动矿区疏干水治理和循环利用,探索榆林地区化工用氢替代,促进榆林能源化工产业低碳化高端化发展。
二是发挥榆林多种能源生产和园区综合用能消费优势,结合电力自主交易和增量配电网等电力体制改革措施,建设“网-源-荷-储”互动型、园区型能源互联网络,利用多种能源协调控制和综合能效管理,实现能源结构由高碳到低碳、能源利用由低效到高效、资源配置由局部平衡到大范围优化配置、能源服务由单向供给到智能互动的转变,有效推动城市能源消费绿色低碳发展。
多元融合多极支撑
降碳势在必行。面对双碳目标,榆林市主动在原“十四五”规划中压减了45个总投资0多亿元的“两高”项目,年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下降约达24%,以能化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受到冲击。
“实现‘双碳’目标是对榆林30年来最大的冲击,也是最大的挑战,将对过去的能源开发路径、产业体系带来颠覆性影响。”李春临说,“如今榆林市转型发展的方向正日渐明晰,一方面升级传统能源化工产业,另一方面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使产业体系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位于榆林市科创新城的远景智能风机整机制造和储能电池制造一期项目正在紧锣密鼓施工当中。“目前正在建设的是主机装备车间和仓库,总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其中智能风机的一期项目预计明年4月投产。”远景能源西北公司陕西省代表江宏贤介绍。
“榆林地区具有丰富的风、光资源,拥有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绿色生产力优势。随着远景入驻,将带动风机及储能电池上下游企业进驻榆林,以此形成新的产业链条。未来,我们还计划打造零碳产业园,吸引各类制造企业聚集,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新支撑。”远景能源西北公司总经理郑毅说。
目前,榆林市已确立煤炭资源换转型项目、新能源资源换装备制造、空域地域资源换智能无人系统产业、碳中和应用场景换氢能和节能环保产业4大主攻方向和13条重点产业链。
科技引领创新驱动
在榆林市中心城区西南部,一座总面积约76平方公里科创新城正拔地而起,这里即将成为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创企业开展能源化工、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科技创新的沃土,由中科院和榆林市合作建立的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便坐落于此。
“我们目前已陆续着手开展一些煤炭高效转换利用项目,这些项目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也能为国家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先行示范。”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卢振举说。
在双碳目标的带动下,CCUS、氢能等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清洁”项目也在榆林落地生根。榆林市发改委介绍,榆林市依托中科院、西北大学、延长集团等科研单位技术、资金力量,加强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攻关,大力支持重大科学装置布局和项目示范、鄂尔多斯盆地CCUS集输中心建设,开展全流程CCUS技术示范,打造国内CCUS产业集群典型示范区。
国家能源集团锦界公司年产15万吨的二氧化碳捕集示范工程(CCUS)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燃煤电厂碳捕集示范工程。国家能源集团锦界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柴守立介绍,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与驱油封存全流程示范项目,主要利用复合胺吸附性能将二氧化碳解析出来,最终制成液态二氧化碳用于油田驱油,石油采收率可以提高10%到20%,实现节水和降碳双赢。
在氢能方面,总投资亿元的华秦氢能产业园加快全产业链布局,陕汽氢燃料电池重卡一期项目也已启动建设。“榆林市运煤货车众多,为推广氢能汽车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场景,也对产业链相关企业构成投资吸引力。”杨扬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