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58石光银撵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与沙漠作斗争,陕北老汉石光银是把好手。

在蒙古语中,“毛乌素”是“坏水”“寸草不生之地”的意思。年,石光银出生在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紧邻毛乌素沙漠。“沙子在撵着人走呀!过几年就得搬一次家!”石光银的记忆中,乡亲们常靠吃野蒿籽、榆树皮填肚子。

石光银从小就有个“治沙梦”:一定把沙漠撵走!不治沙,就治不了穷。

年,国家出台政策,允许农民承包治理“五荒地”。听到消息,石光银很快打定主意,辞去了乡农场场长工作,带着6户村民承包亩荒沙地,成为全国首位承包沙地治沙的农民。

“为啥不要‘铁饭碗’,回来当农民?”“你能撵得走沙漠吗?”……劝他回心转意的人不在少数,可石光银不信邪。他回复的永远只有一句:沙子治不好,日子就过不好,共产党员就该担起这个担子!

治沙之路,并不好走。第一年,一场连续刮了十几天的风沙把90%的树苗损毁殆尽;第二年,石光银再次尝试种树栽苗,依然铩羽而归。碰壁后,家人极力反对,合伙的一些村民退出。石光银咬了咬牙,决定继续坚持。

“不能再蛮干了,还是要讲科学。”石光银发现,要想成功植树造林,归根到底还得有过硬的技术。他跑到外地,专门请教各类“造林高手”,学了经验就回到定边“现学现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春天,石光银凭着学来的“障蔽治沙法”终于固定住流沙:在迎风坡画格子搭设沙障,在沙障间播撒沙蒿,栽沙柳固定流沙,然后栽植杨柳树。这么一来,树苗存活率提高到了八成。

沙丘少了,植被多了,月光清澈了。随着生态变好,石光银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大力发展林草经济和畜牧产业,集治沙、旅游、育苗、畜牧养殖于一体综合发展。

有了良性循环,参与“撵沙”的人越来越多……

本报记者王俊岭《人民日报海外版》(年07月23日第01版)

“感人肺腑的中国故事”系列报道

黄大发和“大发渠”

“爱的接力棒”

长江“清道夫”

驻村11年

两度推迟的婚礼

“万能的勇哥”

“把这个家扛起来!”

冲在第一个

“懒汉”种埋汰地

排雷英雄

鞠躬尽瘁黄诗燕

钟扬进藏

诚信之约

无悔的沉默

这个保安有点儿牛

“‘十二’永远是咱的家人”

东海边,有群姑娘叫“海霞”

“手心手背都是肉!”

夏森的“华服”

“青稞博士”

袁占彪的二次选择

父女接力

“我正陪你回家!”

新疆有个“瓜奶奶”

“只要奋斗日子就不会差!”

草原额吉

“这是李保国在笑呢!”

警报器

英雄拉齐尼

溜索不见了

一诺千金

“我们一起干!”

“你瞧俺这好家风!”

“买断”外公

特殊旅客

诚信奶奶

本“存折”

泡菜传奇

“春运母亲”,找到你了!

尕老汉种树

眼睛长在心里

父亲的心思

爱情天梯

面五星红旗

“义马”引出的故事

10万颗红豆

1元厨房

李子走了!

“人家老张做得对啊!”

这个温暖的家!

雷锋存折

不一样的脚步声

峡谷里那盏灯

六老汉治沙

中国石

“就是啃,也要啃出一条路”

接力“兰小草”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321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