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长城屡遭破坏,文物保护榆林是认真的吗

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m.39.net/pf/a_6055923.html

近日,坊叔在榆林调研期间发现,位于榆林市府谷县的明长城镇羌堡内正在大肆施工,镇羌堡内的道路被开挖得崎岖不平,大风过后,尘土飞扬。镇羌堡部分城墙下,堆起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影响文物安全。

近年来,关于榆林明长城遭破坏的新闻屡见不鲜,媒体曝光---相关部门介入---涉事单位立即整改,这样的“套路”也总是相似,但是整改之后总还会再出现。众所周知,明长城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其特殊性注定了明长城具有不可复制性,一旦破坏将无法复原。对它的保护,不容玩“躲猫猫”。

遗迹屡遭破坏,频频规划甚少落实

从空中俯瞰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的榆林,蜿蜒曲折的长城像巨龙一样盘踞在沙漠中。这里曾是西夏、鲜卑和匈奴文化的交汇地带。在风沙的侵蚀中,蜿蜒的长城没有逃过自然和人为破坏的厄运,断壁残垣,破败不堪。

史料记载,榆林明长城主要指明成化十年(公元年)在原隋长城的基础上修筑的部分,全长公里,横穿府谷、神木、榆阳、横山、靖边、定边六县区。明长城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承担了重要的军事防御功能。

城墙周边破坏严重,堆积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影响文物安全。人民网记者吴超摄

自古以来榆林是一个边塞名城,明代榆林又被称为榆林卫,城墙和长城是这座城市重要的精神元素,理应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但现实中,仅有镇北台在开发利用方面稍有知名度,其他地方在保护方面做得差强人意,甚至被视为当地发展的“障碍”。

近年来,关于榆林明长城遭破坏的新闻,屡见不鲜。年,府谷煤老板为建厂房,用推土机推掉1公里明长城;年,榆林镇北台东的长城遭到破坏;年,明长城波罗古堡城墙遭“野蛮施工”……

一位媒体朋友告诉坊叔,年5月底,他们在处于定边县盐场堡镇的明长城遗址处看到,该段长城一侧紧邻公路,另一侧则浸泡在一片较大的水面里,成了挡水的“堤坝”。同样面临威胁的还有定边街道办事处新华街附近的一段明长城遗址,该段墙体被一个商住小区的建筑工地包围,工地内相关设施的搭建几乎紧贴长城遗址。

对于该事件,隶属于定边县文化和旅游文物广电局的文物事业管理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应说:盐场堡镇段明长城遗址一侧的水面,已形成了几年,是当地一个污水处理厂的排水,由于地势低洼,形成了大片水面,直接威胁到长城遗址和公路安全。该办已向定边县政府多次打报告反映,据说当地计划修建一座水坝,然后把积水引走,具体情况需要向定边县政府了解。

积水面已经形成几年了,却都未引起当地政府重视。定边县文物办多次向定边县政府打报告反映,问题也没得到解决,足以见得当地主要领导对于文物保护的态度。

定边对明长城的保护不力,只是榆林市对于文物保护比较漠视的一个缩影。

城墙下堆积的生活垃圾。人民网记者吴超摄

因破坏长城,榆林市也有惨痛的代价和教训。年,榆林市未批先建修建榆靖公路时,严重破坏了多处长城遗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涉事的37人被问责。

然而,该事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在紧接着的3年,关于破坏长城的事件时有发生。

六楼七街,南塔北台(凌霄塔、镇北台)是榆林古城最亮丽的名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当地政府理应在历史文物保护方面做得更好,人们也对陕西最北边的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榆林历史遗迹颇丰,但这些资源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并没有预期中的好,例如明长城、统万城等优质的历史文化资源并未有效的利用有些甚至连保护都做不好。

陕西省文旅界一位专家告诉坊叔,榆林的文旅开发保护规划做了不少,落实的少之又少,能源价格高涨时没有考虑转型,能源价格低迷的几年,才大量做规划寻求转型。近两年能源价格有起色了,转型的事又缓下来了。

“虽然近十年榆林在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在文物保护方面榆林总是慢了半拍,而在文旅资源利用开发方面更是慢了不止半拍。”该专家表示。

在榆林,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对于文物、文化遗存的保护始终提不上应有的高度。年坊叔在榆林采访时发现,榆林古城的东侧保护也比较迟缓,规划多年的古城保护工作迟迟难以落实,停留在规划研讨层面的工作更多,具体落实却雷声大雨点小,以至于当目前该项工作还未有实质性进展。

文保单位堆积的杂物。人民网记者吴超摄

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上,有网友给榆林市领导留言要求政府重视榆林城墙的保护。对此,榆林市回复称,市委、市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年以来,中、省、市投入一亿多元对榆林卫城城墙进行了排险加固和保护维修等工程……年,市文广局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榆林卫城城墙保护规划》……年按照专家意见将规划调整修改为《榆林卫城保护规划》……

坊叔梳理发现,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关于城墙、长城的保护规划、方案不少,文件中关于“领导如何如何重视”的词汇也不少,但多停留在书面的保护规划阶段,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破坏行为虽然得到了一定的遏制,却没有杜绝。

据坊叔了解,近期住建部目前针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巡查中发现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大拆大建造成建设性破历史欠账多,长期投入不足,重前期申报、轻后期维护;缺乏整体保护的意识和手段等,对保护不力的将撤销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历史文化名城荣誉来之不易,若因保护不力被撤销,将得不偿失。对于像榆林这样的需要通过历史文化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的城市而言,这点显得尤为重要。

坍塌的古建筑。人民网记者吴超摄

重经济轻文化的病得治治了

榆林地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一段时间以来,随着能源市场的走俏,榆林的经济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期,榆林跃居陕西经济第二城,榆林的陕K豪车随处可见,一部分榆林人也被视作土豪的象征,一副“不差钱”的形象。

榆林经济的迅猛发展真正给当地留下了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所有人思索,有钱人去了西安置业安家,更有钱的去了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却是人口的外流,当地的基础设施反而越来越远离了人们的心理预期。

经济的发展确实改善了当地发展条件,但是相比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当地部分人员收入的增长速度,榆林的基础设施、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步伐显然有些慢。“重经济轻文化”的发展思维在榆林比较明显。

以独具价值的榆林古城为例。古城是榆林的城市标志之一,年有媒体报道:“穴居族”挖洞寄居榆林古城墙,千疮百孔的榆林古城修复存在难度。几年过去的榆林的古城保护动作比较迟缓。年,坊叔在榆林古城采访时发现,榆林古城东边的拆迁才刚开始,但是城墙的保护仍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城墙处于无保护阶段。当地民众沿城墙的生产、生活依旧威胁着这座古城。

村子里坚守的老人。人民网记者吴超摄

统万城是匈奴族建立的第一个都城,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坊叔在采访中却发现,榆林靖边县在统万城保护和利用方面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用栏杆一圈就当做保护,游客可以随意攀爬上去,保护工作的力度有待加强。如此优质的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却仍只是停留在会议阶段。

坊叔曾在去年走访过榆林部分区县的长城遗址,大部分长城遗址并没有明显的界碑和保护标识。在榆林市横山区,一条正在施工的工地从土城墙边缘穿过,保护城墙人人有责的标语在工地旁赫然而立。

这里的长城遗址显然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当地对于长城的保护显然是走了神。打几个桩子、立几块牌子,当地政府在文物保护上用的心还不够,心懈怠了就会出状况,但历史文化遗产被破坏了就再也无法复原。

丰富多样的历史遗存呈星状分布于广袤的榆林大地:绵延上千公里的长城、镇北台、匈奴留存世界的唯一都城统万城遗址、中国史前最大城址石峁遗址、波罗古堡、李自成行宫、秦始皇长子扶苏墓和秦大将蒙恬墓等历史文化古迹都是榆林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由于“一煤独大”的发展思路,榆林重视煤炭经济却忽略了对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发展,虽然文化资源的“点”很多,但文化旅游产业的“面”却太小。近年来在文化旅游方面却成绩平平,口号没少喊,抓落实的能力远远没有喊口号能力强。

正在开挖的街道已经影响到古建筑的安全。人民网记者吴超摄

从整体上来看,榆林一方面过度依赖资源经济发展,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而另一方面的短板正是落后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方面的的欠缺。

这两方面的矛盾,让榆林一度被称为“经济发展较快的落后地区”。

当然,作为资源型城市,离开煤炭谈发展也是纸上谈兵。如何通过发展煤炭产业辐射其他产业,反哺文化产业?这不仅仅是当地需要思考的问题,更应该需要实践,而政府在政策方面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

有榆林朋友告诉坊叔,近年来榆林引进煤产业,其实只是引来了煤老板,但很多煤老板做不了、也根本不想做有温度的企业家,只想着一个目的:赚钱,一家独大。政府仅仅看重的是实际的利益和好看的数据,而忽视了城市的温度和文化底蕴。

旅游文化的发展前提是先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而榆林市却连最基本、最低要求的文物保护都做不好,何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这些需要引起当地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文物旁施工,污染文物、影响文物安全。人民网记者吴超摄

转型升级的功课榆林不能马虎了

榆林明长城保护一直都备受社会各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238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