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三边旱码头”之称。早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在漫长的岁月中,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人们的精神源泉。定边周边地区是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交汇处,从当地出土的石器、玉器、陶器、铜器、铁器、瓷器等文物中,可以看到原始先民们生活的场景。
汉青铜货布长5毫米,宽14毫米。货布是王莽天凤元年(14年)第四次货币改制时所铸,其制作厚实、工整,面背及穿孔有廓,中竖线止于穿下,“货布”二字作垂针篆列于两侧,书体潇洒俊逸。
汉大布黄千通长5毫米,首宽14毫米。新莽货币,钱文纤细,工艺讲究,版别亦多。大体钱文以悬针篆为主。这枚大布黄千布币,平首平肩平足,腰身略收。钱文为右读,布局在中线左右两侧,均匀得体,笔画流畅。
战国两翼镂空铜簇长2毫米。两翼,镂空,刃部锋利,保存较好。
战国弦纹铜镜直径72毫米,缘厚2毫米。圆形,三弦钮,背饰弦纹两周,镜身轻薄,为战国早期镜式。
战国青铜戈长毫米,宽11毫米,厚毫米。胡较长,胡上三条形穿,内上一穿,援微钝较短。通体绿锈,素面无纹。
汉丁字形错金银铜饰件高8毫米,宽0毫米,厚2毫米。形似曲足,直角相交,外沿平直,内沿弧折下垂,正面通体错金银纹饰为勾连云龙纹。纹饰精美,工艺精湛,勾线纤细流畅。
汉错银铜饰件长87毫米,宽50毫米,厚10毫米。饰件,正面凸,背面凹,剖面近豆形,正面上部方口矩形,微出檐,弧腹下收,束柄,几形足,中起脊,垂直鼓腹玉柄后人字状分贯两足。正面通体错金银勾连云龙纹,纹饰精细,勾线流畅。背面造有木构件残缺,应是木盘器物底足。
汉连弧星云纹镜直径毫米,缘厚14毫米。圆形,博山形钮,圆形钮座,星云纹绕其一周,内区十六内向连弧纹一周,外区四乳间饰星云纹,十六内向连弧纹缘,纹饰精美,可惜已残。
汉带盖铜鼎高毫米,口径毫米。敛口,深腹,圆底,下附三蹄足。器口两侧有两个稍向外撇的耳,腹上部有凸棱一周。浅弧盖,盖顶面有等距离的三个环钮。此鼎厚重端庄,可惜已残。
汉四乳铜镜直径80毫米,缘厚10毫米。圆形,半球形钮,圆钮座,座外齿纹一周,外区四乳间饰变形龙纹,区外一周锯齿纹,素宽缘。
汉双耳铜釜高毫米,口径毫米。侈口,束颈,圆腹,圆底,上腹部饰双环耳。汉代常见器,可惜已残。
汉铜鱼锁长80毫米,宽1毫米,厚15毫米。鱼形锁身,鱼腹开锁孔,内有锁心,造型奇特。
汉双耳铜釜高毫米,口径毫米。侈口,束颈,圆腹,圆底,上腹部饰双环耳。汉代常见器,可惜已残。
汉匈奴虎形铜牌饰通高65毫米,内径5毫米,外径21毫米。圆环形,上边立一虎,虎俯首垂尾,圆目露齿,肢体健壮,毛鬃细线刻画,尾粗线铸造,牌饰背面虎身微凹。典型的匈奴文物。
汉环首铜削长毫米,宽20毫米,厚4毫米。铜削体呈柳叶形,厚背略凹,薄刃,长柄,环首。铜削为汉匈奴民族的常见典型器物,陕北地区较为多见,有着明显的时代性和地域性。
汉带盖铜博山炉高毫米,底毫米。炉盖,博山形,山形高峻,山纹刻划流畅,镂孔,镂孔二十四,孔形各异。炉呈豆形,直口,微敛,鼓腹,高柄,喇叭状足,平底。立于浅盘中央。圆盘内饰柿蒂纹、席纹,柄中饰一周凸弦纹,足面饰有勾连云纹。
汉弩机长毫米,宽70毫米,厚毫米。机身类长放体,机部前端较窄,郭上面刻有箭槽,郭侧有左右两箭穿孔,箭无存,瞄准用的望山与钩弦用的牙连体,钟有穿孔,望山底部刻有“五十一”铭文,扳机用的悬刀呈长方棒状,一端有环形穿孔。青铜铸造,通体红、绿锈相间,系实用兵器。
汉环首铜削长毫米,宽18毫米。环首,直柄,两侧内凹,刀背反弓,刃锋利。有使用痕,刃体黑漆釉色,青铜铸造,系北方匈奴部落随身用品。
唐瑞兽双凤葡萄纹铜镜直径毫米,缘厚17毫米。螭钮,横穿孔,分内外两区,内区海兽四龙首狮身侧卧,姿势各左右有立凤二,雀首鹤顶,孔雀尾站立,其一回首,另一昂首,蜂二,一正一侧,两缠枝葡萄;外区飞鸟十,或飞或立,形态各异,蜻蜓二,一正一侧,一飞一立;区间围墙高峻,墙头有齿纹,外区边棱内斜,上饰连续祥云纹,边棱厚峻。镜通体锡光,少锈。制作精美,保存完整,纹饰繁华,显大唐盛世之荣。
定边县博物馆馆藏陶器鉴赏竹雕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中卫博物馆藏文物鉴赏青铜器之乡“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