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陕西网」
县域经济
园区“集合”
现在,流行园区。农业园、工业园,养殖区、高新区,县园区、镇园区……诸如此类,形态各异、层次各异、令人眼花缭乱。
同时,园区的规模偏小、布局偏散、效益偏低、承载偏弱的问题不容忽视。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园区泛滥、滥竽充数的现象。
园区,作为集约发展的一种形式,越来越被县域青睐。然而,建设园区不光是圈一块地、挂一块牌那么简单,如何跳出“符号化”、避免同质化,如何兼顾富县与富民,如何实至名归、塑造个性、接通市场?这些都需要深耕。
本期聚焦蒲城工业园区,探析其产业体系、运行机制、辐射效益。
园区的“正道”
——业内人士谈园区政策导引:要高质量,不要“空心化”
本刊记者徐旻禾刘甜甜
县域经济体量小、特色不明显、发展后劲不足,是目前陕西县域经济存在的明显短板,这个短板主要体现在产业发展上。
在今年的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上,省委领导强调,要以群众增收为中心发展产业,要把农民牢牢嵌到产业链上。
而发展产业不能没有规划,要以形成聚集、形成产业链为目标。一个创造性的解决之道是培养一批新型的空间载体,这种载体就是园区,包括高新区、开发区、工业集聚区等等。
那么为什么不是建园区,而是提档升级,说明园区是有基础的。
共性问题:
有的“遍地开花”,有的“滥竽充数”
截至年,我省县域工业集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亿元、形成一批以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为主导的产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总产值约.38亿元,有效带动农民增收,与园区有利益联结的农户收入高于当地农民人均收入20%以上。
在县域大会之前,省发改委调研显示,在全省的77个县(市)中,县一级工业集中区总数达到个。从这个数字能看出,有的县(市)有两到三个园区,这并不意味着园区越多越好,太多反而容易出现不聚拢、档次不够、质量不高的问题。
△留样检测
在这些园区中,省级园区比例较小,目前仅有30个。从中可以看出,我省的园区还存在着规模偏小、布局偏散、效益偏低、承载偏弱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小、散、低、弱”。
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平均营业收入仅为69亿元,横向对比,湖南省的这一数字达到亿元,是我省的4.8倍。个园区的中位数为37.8亿元、远小于69亿元的平均值,全省大部分县域工业集中区规模较小。
从园区的布局来说,偏散、偏乱。目前全省有47个县域工业集中区将食品制造业作为主导产业,仅咸阳市就有7个县8个园区。家具制造业在蓝田、三原、郴州、兴平、扶风等县均有分布,难以集群集聚发展、资源无法集约利用。
据省发改委调研数据显示,年,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净利润率仅为2.3%,而全国强产业园区平均净利润率达10%以上,有的县域产业园区近80%企业不产生利税,效益低下的问题比较突出。
除此之外,县域园区还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基础的配套比较薄弱。污水处理、天然气跟不上,标准厂房建设滞后。通常说蒲城县的工业园区竞争力较强,主要指的是配套好,这决定着企业的去留。
目前,全省县域集中区平均建成面积为3.5平方公里。据测算,园区面积达五平方公里以上时,才能有效节省企业投入成本,基础设施跟不上就会导致县域园区产业承载力不足,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能力还有待提升。
基于以上的问题,园区提档升级迫在眉睫。
壮大策略:
多数需要“填充”,少数需要“退出”
一个县域内布局太多小而散的园区,非但不能招揽带来税收与盈利的优质客商,还会因为承担过多的园区建设成本,拖慢县域经济发展的脚步。
今年,推动园区提档升级被写入了《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为《措施》)之中。园区提档升级的第一步,就是扎实推进园区整合,劲往一处使,才能凸显园区的集聚效应。
《措施》中要求坚持“一县一区、一区多园”,允许一个园区有区中园,但是不能一个萝卜两头切,每一个都挂牌工业集中区。既圈地,又招商,导致园区配套跟不上。
要整合园区,就要规划先行。按要求,一个行政区域内有两到三个园区的县域,必须在今年年底之前制定出方案,并详细列出方案与当地“十四五”规划和县城的详细建设规划如何配套发展,包括园区的规划、城市建设的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怎样结合。
扎实推进园区整合时,除了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同时突出特色,集约高效,对基础条件差,发展薄弱的园区,有的要合并,甚至建立园区退出机制。
紧紧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打造一批重点特色专业园区,优先支持条件成熟的县一级园区升级为省级甚至是国家级园区。
高新区、经开区是有科技含量,以工业为基础的园区。农业上要提档升级的园区,主要表现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三产融合示范园。
在县级层面,单纯发展农业的园区虽然具备良好的基础,但是要想迈向更高端的市场,培育更优质的市场主体,它就势必要与二、三产融合。尤其是三产融合示范园在县级层面还不多见,它要求比较高,需要一条一、二、三产完整的产业链,并明确以哪个为主。
我省已建成大荔冬枣、榆阳马铃薯、杨陵区、洛南苗木花卉、米脂小米等5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今年汉中洋县、铜川王益区、延安南泥湾、榆林神木市、定边县5个示范园入选国家创建名单。
园区整合完成之后,就要解决基础配套缺失的问题。尤其是交通不便、食宿水平不高的偏远县区,要创建省级园区,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
更深一步讲,园区还需要配备行政窗口、总部大楼等公共服务平台,甚至企业落地之后,人才从哪里引进,如何带动当地群众就业,从而共享园区发展的红利都是需要平台解决的问题。
一个企业从落地园区到发展壮大,园区完成“七通一平”之外,还会涉及投融资、安全、环保等多个事项,平台解决好这些问题就是给企业解决后顾之忧,让企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产之中。
对于园区内的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除了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给它做好上下游配套企业,强链、延链、补链,还要搭建好检验检测,仓储物流、信息咨询的生产性服务平台。
陕西将大力推进融资平台整合升级,推行县域内整合或“以市带县”模式,加快优质经营性资产注入和非营利性公益资产剥离,提升平台公司信用评级,扩大平台公司市场化债券融资规模,重点支持县域园区和产业发展,力争年底市县融资平台融资规模较年增长一倍。
发展导引:
推行“亩均效益”,防止“跑马圈地”
《措施》中明确指出,重质量、重效益,陕西将开展县域工业园区“亩均效益”综合评价。
关于“亩均效益”评价,就全国来说,浙江走在前头。但在园区里讲这个概念,很多省份还都在试点当中,我们也不例外。开展评价的对象首先指向了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物流园区等暂时不在范围之内。
△农业产业园蔬菜采收
评价将聚焦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全员劳动生产率、单位收入研发强度、单位能耗增加值、单位排放增加值等指标进行排名,把园区分为A、B、C、D四个等级,情况较好的园区需要巩固提升、整合完善,针对较差的我们将完善低效企业退出机制。
《措施》还进一步明确,省级层面将设立50亿元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市设立配套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县域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和产业园区建设。
与“亩均效益”评价挂钩,园区要突出发展首位产业。主导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没有主导产业就谈不上现代化的经济。整合升级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一县一策,支持每个县集中打造1—2个主导产业,力争通过3—5年时间,重点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大县、工业经济强县、文化旅游名县、生态环境优美县。
另外,产业集群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一大趋势,美国的硅谷、意大利东北部产业区、法国布雷勒河谷的香水瓶集群,以及浙江鹿城打火机集群、大唐袜业集群等,都极大提升了当地产业效益和产业发展水平。县域经济同样需要通过集群化汇聚龙头企业、配套产业和资源要素,从而推进本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园区要围绕确定的主导产业,建立主要领导挂帅的链长制,集中培育龙头企业,加快本地优势企业技术改造,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也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县外的龙头企业落户。
目前,汉中、安康等地都在推行链长制,一个产业从原材料引进到粗加工,再到深加工、精细化加工,甚至到产品销售,都有专人负责。目前的链长制不是侧重于完善链条后的管理,而是更注重招商环节,这就意味着招商必须精准,不能撒大网,一旦链条定下来,就要紧紧围绕它来布局,避免“一窝蜂”式的招商。
现代农业产业园、三产融合园、农业科技产业园,这类园区和工业园区不一样,无边无界,它们是在用园区的概念来发展,这类园区的招商就要避免“跑马式”的圈地项目,要时刻贯彻“亩均效益”的理念。
(省发改委干部王立对此文亦有贡献)
(当代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