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人才支持计划让山里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
9月10日是第37个教师节,如果用借物喻人的方法来形容老师,你会想到哪些?是春蚕、红烛,还是金钥匙、小火苗……其实,对于山里的孩子而言,老师就像扎根乡野的“燃灯者”,是改变他们自身命运轨迹的关键所在。
作为乡村教育的灵魂,教师队伍稳定至关重要。近年来,陕西着力破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痛点和难点,通过用活用足各项政策,打好“组合拳”,让一批批乡村教师能够招得来、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看得远。
使命责任在肩乡村教师有情怀
9月3日,记者走进扶风县城关街道赵家小学。35岁的董红娟告诉记者,她脑海中时常还会浮现出刚来时的情景:三排瓦房年久失修,教学设施简陋陈旧,宿舍房顶夏天漏雨冬天透风。最让董红娟接受不了的是,晚上,她不仅要战胜一个人留在学校的恐惧,还要时不时和出来“溜达”的老鼠来个“面对面”。
课间时,扶风县城关街道赵家小学老师董红娟和孩子们在操场上做游戏。第一晚,董红娟失眠了。白天看到的一幕幕过电影般回放,想到以后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烦闷的她在房中来回踱步:到底是离开还是留下?挣扎了一晚上,天边泛出了鱼肚白,她还是没作出决定。
“罢了,即使要走也得给孩子们把早上的课上完。”昏昏沉沉的董红娟刚步入教室,便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齐刷刷地看向她,那眼神中有期盼,有欣喜,更多的则是对知识的渴求。也是在那一瞬间,董红娟决定不走了。而这一留,便是9年。
毕业于咸阳师范学院的董红娟大学时学的是英语专业,但到了赵家小学之后,她成了一位无所不能的全科老师。当时学校6个年级共54名学生,最少的一个年级仅有5名学生。
语数英、体音美穿插着上,所有教案都是手写,除了动手制作教具外,董红娟还得在网上现学舞蹈、歌曲等,上课时再一一教给孩子们。虽然忙碌辛苦,但她却乐在其中。而孩子们也没有辜负董红娟的期望,总能用不断提高的成绩和不断“解锁”的新技能给她惊喜。
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灵魂,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关键。截至年底,像董红娟这样的基础教育乡村专任教师,全省一共有名。
“只要跟学生在一起,总感觉有说不完的话,做不完的事。”董红娟说,曾经迫不及待想离开的她,如今对这里有了深深的眷恋。她热爱这份事业,不光是使命更是情怀。
年轻“血液”注入乡村学校有活力
9月6日,新学期伊始。34岁的杜金旦换了个新的工作岗位,心理上稍微有点不适应。于他而言,曾经那所任教8年的学校——宝鸡市陈仓区新街镇菜园小学是难以割舍的回忆。
每天学生入校前,曾在陈仓区新街镇菜园小学任教的杜金旦都会给他们仔细测量体温。
通过大力实施中央特岗计划,及时为贫困县区补充特岗教师,促进扶智扶志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杜金旦就是一名特岗教师,年9月调到菜园小学任教。当时学校10名教师中,平均年龄53岁以上的老教师就有6名。26岁的杜金旦和其他几名年轻教师朝气蓬勃,他们的到来犹如一股新鲜“血液”,给这所乡村学校带来了活力。
以前,学校老教师由于年龄偏大,大多不会使用电脑。杜金旦就手把手地教,一遍遍不厌其烦,最终让所有的老师都学会了多媒体教学。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感到新奇的同时,学习兴趣也进一步提高了。而那些老教师,也把自己总结了大半辈子的经验和方法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教师。在“新帮老、老带新”的良好氛围中,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孩子们课堂上和老师积极互动,校园里到处都充满欢声笑语。
年到年,我省共为70余个原贫困县乡镇以下学校补充特岗教师3.8万余名。像杜金旦一样,这群特岗教师平均年龄不到26周岁,他们充满青春活力,有效解决了乡村教师数量不足、学历不高、年龄偏大等问题。
特岗教师不仅让乡村教师短缺问题得以解决,还使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通过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及时为一些偏远贫困地区补充了一批体音美、思政课、英语、科学、信息技术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乡村教师队伍学科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省教育厅副厅长王海波告诉记者,近年来,我省补充的特岗教师80%以上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他们全部分配至乡镇以下学校任教,其中近三分之二分配至乡镇小学、村小和教学点任教,有效提升了全省乡村教师队伍学历水平和学科知识水平。
政策留人“留心”乡村教育有潜力
“过去乡村学校各方面条件比较艰苦,老师们把乡村学校当作跳板,来了留不住。”在“全国优秀乡村教师”、定边县白泥井镇郑国洲中学教务处原副主任刘晓莉看来,乡村教师大多敬业、有爱,陪伴学生的时间远远超过家人。但由于乡村学校环境相对薄弱,教师学习成长途径相对比较单一,加之没有办法很好地兼顾家庭和事业,造成了乡村教师大量流失。
新学期的第一堂道德与法治课,曾在定边县白泥井镇郑国洲中学任教的刘晓莉选择在学校的标语牌前进行。
队伍根基不稳、人才慢慢流失、待遇差距过大……如候鸟迁徙一般,以前每到开学,乡村学校一批批年轻教师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为了让乡村教师留得下、有盼头,近年来我省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
王海波告诉记者,我省属于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省份,乡村教育发展滞后是制约全省城乡一体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因素。而破解这一“瓶颈”的有效办法是,把发展乡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关键环节来抓。
“通过加强工作宣传,创新资源配置,强化骨干引领,提升‘国培’实效,加强政策激励等措施,确保乡村教师招得来、下得去、教得好、留得住、看得远。”王海波称,在诸多“暖心”政策激励下,乡村教师队伍逐年稳定,素质逐渐提高,干事更有动力。
年,全省落实资金7.31亿元,全面解决特岗教师工资待遇;年,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扩大到个县(区),实现全省乡村教师全覆盖;目前实行的职称评审倾斜政策,对长期扎根乡村学校的中小学教师,突出教学研究实绩,对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作要求。董红娟是“国培计划”受益者,年参加脱产研修项目时还获得优秀教学实践奖;杜金旦的待遇逐年提高,光山区补助每月就能拿多元;刘晓莉是“省级教学能手”,充分享受到了职称评定倾斜政策的好处……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乡村教师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奋斗在乡村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将“乡村教师”这几个字诠释出了最美的定义。正因有了他们,乡村教育充满潜力,乡村学校每一天都变得精彩无比。随着基层条件越来越好,政策落实越来越到位,那些为乡村教育付出努力和心血的乡村教师,干劲更足了。
本报记者赖雅芬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