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魁万年静流无定河

文/王智魁

作为一个“作文专家”,为传播写作知识,我在中学做过一百多场报告,足迹踏遍陕西关中和陕南。但奇怪的是,我从未踏足陕北。今年十一月十七日,应好友陕北绥德刘涛的邀请,我去绥德为中学生去做一场报告。

坐在北去列车的窗口,我贪婪地望着窗外,随着列车的移动,起伏的黄土山包、低矮叶落的树木、枯萎的各种草,偶尔会出现羊群或者牛群或者一树红得像火一样的柿子等等,这些都如一幅幅移动的画从我眼前闪过,这很符合我对陕北的想象,唯一不同的是,并没有听到一句陕北民歌。

从移动的窗口,我看到过清澈的小河流,其清澈不亚于我在陕南见过的河流。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原来还有这么娴静清澈的河流滋养着这片高原,这也可能是总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总有独特的文化从这里诞生的根本原因。

到了绥德县城,除了四围的山包告诉我这是在陕北外,其它地方和关中城市并没有什么差别。有一条河流从县城中间穿过,刘涛告诉这是无定河。我倒是惊了一跳,放眼看过去,浑黄的水静静流淌着,和我熟悉的渭河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这无定河实在是太有名气了。

这条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晚唐诗人陈陶的诗《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首诗是我上初中时,我的语文老师赵毅先生教给我们的。赵老师动情地讲解着这首诗,我被深深打动了,我的头脑里出现了三幅画:一幅是,一群头上有红缨,穿着崭新铠甲,手拿长矛的将士正在整齐地行军;第二幅是一条河边满是死人白骨;第三幅是一个少妇不知自己丈夫已死,在家里坐着满怀希望地等待。我至今都记得赵老师讲这首诗时动情的面容。赵老师说,有学者评论说,这首诗不长,但远远超过唐代李华的《吊古战场文》的艺术水平,更能打动人。

想想,赵毅老师讲这首诗已经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可是感动却是那么新鲜,时时在我脑海出现。此刻来到无定河边,这感动格外强烈。我们正行走间,突然狂风大作,冷风刺骨,点点雪花飞舞。刘涛说,天气一直好好的,就今天这样。虽然大风降温的天气预报我们早知道,可是我仍无端地将这天气和陈陶的诗联系起来。我当时就做了一首诗:

无定河边阴风劲,铁血男儿似有魂。

五千年来家国梦,太平盛世天地新。

我们走到一个山坡上,发现有不少废弃的汽车,刘涛告诉我,年7月,无定河曾经发了一次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涛涛洪水淹没了河堤两岸的店铺,有上千辆汽车被冲毁,这些就是废弃的汽车。我问有人员伤亡没?刘涛说,有五六个人在洪水中丧生了,因为事发是在晚上,有人来不及撤离。

对此我直感叹洪水猛兽,水火无情。我想起陕南有个镇秋天曾经被水淹没过,第二年春天我去时,大水虽没有踪影了,可是我抬头看时,当时的水位痕迹还在,水位线痕迹竟然在一个三层楼的楼顶处。也就是说,我们行走在当时大水的水底,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我和刘涛齐声感叹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刘涛说,多亏我提前把车从河堤边挪走了,不然我这车也就被冲毁了。

离开绥德前,我又来到河边看这条河:它静静地流淌着,安静得像一个安静的少女,在太阳的照射下,河面泛着闪闪白光。这静静的河流,和这静静的起伏的山包,诉说着岁月的久远,诉说着人生的漫长与寂寞,诉说着生命的短暂与永恒。是呀,血与火的战争以及怒发的洪水只是这高原,这河流短暂的插曲。大多时候,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那么的美好。我在这里不由得在心里感叹:岁月静好。这时我又做了一首诗:

曾见征战郊原血,曾发洪水毁千车。

此刻相对两无言,万年静流无定河。

无定河,你究竟是一条怎样的河?你和我今生有缘么?为什么见到你,我是如此激动呢?百度告诉我:无定河,古称生水、朔水、奢延水。唐五代以来,因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流量不定,深浅不定,清浊无常,故有恍惚(忽)都河、黄糊涂河和无定河之名。是陕西榆林地区最大的河流,它发源于定边县白于山北麓,上游叫红柳河,流经靖边县新桥后称为无定河(也有把流经内蒙古巴图湾后称为无定河之说),经过米脂、绥德到清涧县川口以南20公里处注入黄河。全长公里。

无定河,这熟悉而又陌生的河;无定河,这温柔而又暴虐的河,你是在用你万年的历史在教诲我们么?我仿佛听到你说,所有的悲伤以及所有的喜悦最终都会化为平静,就像这静静的山峦,缓缓的流水,安闲的人们!

看着这静静的无定河,我朝它挥挥手,内心竟涌出莫名的感动,眼角有些湿润。我是依恋这条养育陕北人民的河吗?我是感激这条让我百感交集的河吗?我不得而知。

阳光下的无定河静静地流淌着,它这样静静地流淌了数万年,它知道一个关中汉子在它旁边这样感叹着吗?祝福你,这饱经沧桑的河流;祝福你,这饱经风霜的高原;祝福你们,这些让我感动万分、让我倍感温暖的真诚朴实的陕北朋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66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