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法制网
●年4月,陕西省检察院党组部署开展“寻保传”活动,按下陕西红色资源保护新一轮工作的“启动键”
●既不代位、越位,也不缺位,明确权力的边界,灵活运用圆桌会议、公开送达检察建议等方式,综合发挥诉前磋商的柔性和检察建议的刚性,推动行政机关履职尽责
●目前,陕西红色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模式初步形成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郑剑峰
在巴山深处、嘉陵江畔,有一座看起来很不起眼的火车站:大滩车站。它很普通,却又非比寻常——大滩车站只是宝成铁路沿线上一个四等小站,已基本停止客运业务,只留下一对方便附近居民出行的绿皮慢车,被人们称为“公益慢车”;而我国唯一一座建在火车站站台上的烈士陵墓就在这里。
如今,小站烈士墓“病”了。安康铁路运输检察院的驻站检察官在寻访中发现:烈士墓碑文字迹已经模糊,坟墓因自然毁损也出现了裂痕。
谁来救治小站烈士墓?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和安康铁检院的检察干警一起,坐车6个小时从陕西安康奔赴四川广元大滩车站,探寻小站烈士墓的救治之路。同时,以小站烈士墓的救治为起点,深入陕西各地检察机关,调查了解陕西检察机关开展“寻访革命旧址保护革命文物传承革命精神”专项活动(以下简称“寻保传”活动)的情况。
寻医
烈士墓自然毁损
大滩车站里,烈士墓的主人叫唐业成。
55年前,他为保护铁路运行安全英勇献身。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年3月4日下午,宝成铁路上,在两台马力的蒸汽机车牵引下,一列满载建设物资的货运列车进入四川境内。
突然,火车紧急制动,示警的笛声同时鸣起。原来,在接近大滩火车站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铁轨上有块大石头。
当时的报道曾这样描述:“金属闸瓦与钢铁车轮猛烈咬合在一起,火星四溅,发出刺耳的尖啸声与摩擦声。然而,高速行驶的列车仍被巨大的惯性推动着,50米、30米、20米……一场车翻人亡的惨祸眼看就要发生。”
千钧一发之际,正在铁路旁进行护坡作业的工人唐业成纵身扑向大石,将石头掀到枕木下。列车安全了,他却被机车撞倒。
事后赶来的人们,在8米外的排水沟里找到了唐业成。
唐业成走了,那一年他46岁。
年3月13日,原广元县委作出决定,追认唐业成为中共党员;原铁道部授予唐业成“欧阳海式的英雄”称号;他所生活的太白村也因他而改名业成村。
年3月3日,唐业成烈士陵墓在大滩车站建成。一座用水泥砌成的圆形陵墓直径约三四米,正面竖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石碑上写着:“欧阳海式的英雄,贫下中农的好榜样——唐业成烈士之墓”。
青山巍峨依旧,碧水奔腾不息。随着54载岁月流逝,碑文字迹日渐模糊,坟墓因自然毁损也出现了裂痕。
小站烈士墓“病”了,谁来救治,怎么救治?
救治
“望闻问切”模式
驻站检察官在寻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安康铁检人迅速行动起来。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小站烈士墓救治情况,7月22日一大早,记者与安康铁检院的办案人员一起赶往大滩车站。
途中,有一段很长的山路,一侧是险峻的巴山,一侧是湍急的嘉陵江。山路蜿蜒狭窄,车窗外时常闪过“坡陡弯急”的警示牌,路边滚落下的山石也似乎在提醒着过往车辆注意安全。
车上,安康铁检院的办案人员向记者娓娓道来。他们的救治(办案)过程,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望闻问切”。
望——主动发现案件线索。
办案人员数次前往大滩车站了解情况,勘查现场,录像、拍照固定证据、对唐业成烈士墓的破损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
同车的检察官助理冯冲从包里拿出了取证时拍摄的照片。记者看到,坟墓外的水泥层已经裂开,野草顺着缝隙挤了出来,墓碑边缘也已残破。
在安康铁检院检察长黄志平看来,“望”既包括对个案的实地查看,也包括建立起发现案件线索的长效机制。
案件线索是开展公益诉讼工作的基础。安康铁检院对辖区内涉铁单位,划分层次,列出清单,充分利用“一站一检察官”和“检企共建”平台,检察干警进行走访和排查,收集案件线索,还专门建立了“铁路线下安全公益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