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模范行动树立政工干部信
——记步兵第团9连指导员李卿君
文/井振义
▲李卿君,陕西定边人,年3月入伍,到金刚钻团红9连当兵,年考入兰州军区工程兵教导大队学习,后任工兵排长、团司令部测绘员、作训参谋,年至年,先后担任2营机枪连指导员、9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参加过对越防御作战,被集团军表彰为"战地模范指导员",并荣立个人一等功。后任金刚钻团政委、红军师副政委、军分区政委、陕西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大校军衔。
在基层政治工作队伍中,他是一名年轻的“新兵”,但成绩又十分令人刮目。年10月,他由作训股参谋“招聘”到二机连当指导员。上任不到一年,就使这个连续三年发生重大政治事故和行政责任事故、换了三茬班子仍山河依旧的“烂摊子”甩掉了后进帽子。年8月,他调到9连任指导员,不久又使连队变了样。临战训练,9连被师团评为先进单位。防御作战,9连在前沿坚守天,无一伤亡,无一丢失,无一事故,无一被俘。连队党团支部分别被师团树为“模范党支部”“模范团支部”,连队被成都军区树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并代表光荣出席了成都军区基层建设经验交流会。李卿君被集团军树为“模范指导员”,并荣立一等功。
他,没有上过高等学府,却被大家公认为“基层工作的博士”
李即君常说:一个不懂政治的军人,是一个糊涂的军人;一个不懂军事的指导员,也是一个不称职的指导员。来到前线,他根据老山战场地雷密布、部队雷仿较多的情况,立即到机关找了一套中、苏、美、德、越等国的地雷教材,潜心钻研,很快掌握了各式地雷的性能及布排技术。他先后3次给连队讲用地雷和防地雷军事课。10个多月来,9连执行了军工、防御作战、抵近侦察等各项任务,无一雷伤。李卿君努力扩大自己的军事知识,连队装备的5种电台、配属的13种火器,他都会使用。他还经常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学术研究,赴滇轮战以来,先后撰写了9篇有关政治、军事、行政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章,其中,《战时战时心理变化的几个特征》《防御作战中的24个怎么办?》等5篇研究文章,得到师团首长和机关的高度评价,团参谋长还专门请他在全团军事学术研究会上介绍“步兵班排雷破障几个问题的探讨”。年,连队在阵地上举行“七一”党的知识百题竟赛,有人想试试李指导员的功力如何,连续向他提了十多个问题,李即君对答如流,无一差错。干部战士竖起大拇指,扬李指导员是“基层工作的博士”。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当战友生命受到威胁时,李卿君总是挺身而出。一次,9连进行手弹实弹投掷,3班新战士丁虎,由于心情紧张,在向后引弹时,不慎将拉了弦的弹体滑落在身旁,手弹“刺刺”地冒着青烟,丁虎吓呆了,傻站着一动不动,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站在旁边的李卿君大喊一声“闪开”,一个箭步冲了过去,左手一把将丁虎推倒在掩体里,右手迅速捡起冒着硝烟的手弹扔了出去,手榴弹在距他们5米处的掩体外爆炸了,丁虎安然无恙。为了表彰李卿君救战友的事迹,团党委给他记了三等功。
当部队陷入困境时,他总是奋勇排险。年7月下旬,老山战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9连3排坚守的阵地通道积水和泥沙1米多深,21名干部战士被困,粮断弹尽,情况十分危急。李卿君接到求援的电话后,立即带领连部3名战士前去给3排送给养。通信员杨建国考虑到道路比较危险,要走在前面给大家开路,李卿君一把拉住小杨说:“我是工兵参谋出身,处理地雷有经验”说着,拿过一把铁锹,带着大家前进。走到某哨位5米处时,铁锹触响了1颗地雷,只听“轰”的一声,锹头被炸得粉碎,冲击波掀起的泥水溅了李君卿一身。他用手把脸上的泥巴一抹,又抽出一支81式步枪通条摸索着前进,坚持把给养送上阵地。
当连队接受艰巨任务时,他总是一马当先。一天中午,正在吃饭的李卿君接到营里打来的电话,命令他们迅速赶到最前沿的某地抢运伤员。从9连到阵地全长2.4公里,要通过越军3道剧集步枪、高射机枪标定射击封锁的百米“生死线”,跨越2条大深沟和1处断崖。当时天刚下过大雨,本来就狭窄的道路更难行了。为了战友的安全,李卿君走在前面,用自己的双脚给抬担架的同志开辟新的通路。好几次,他把地雷的雷体踩出了地面,万幸都没有爆炸。经过大家齐心努力,出色地完成了抢运伤员的任务。
他,用无私的爱编织着新型的人际关系,把政治工作的“触角”伸向各个角落
李卿君认为:爱,是带兵的第一要素,是一个指导员必备的思想品质;爱,是思想教育的“催化剂”,能在干部战士之间产生一种“合流”,正是这种“合流”,使李卿君在任指导员的两年里,编织着新型的人际关系,从而调动了干部战士的积极性。
5班战士刘喜是个孤儿,入伍一年多,没收到过一封信,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老山前线,他看到其他同志今天一封信、明天一个包,常常产生一种难以言状的惆怅。李卿君看在眼里,为了给小刘以感情上慰藉,他分别给小刘家的县、乡政府、妇联和母校写信,请他们以“家乡父老”的名义给小刘写几句安慰话。李卿君爱兵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刘喜家乡的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他家乡的县委书记亲自写信安慰刘喜,并给连队写信,感谢指导员李卿君。信中说:“你作为干部,能站在父母的角度关心我们家乡的儿子,我作为他家乡的县委书记,也应站在父母的角度感谢你!”并让指导员转告刘喜:“他的事,我包了,”就这样,刘喜带着以实际行动表达地方政府的关怀和决心,站到了突击队员的行列。
炊事班长张彦忠,家境比较困难,每月三十多元的津贴费除要养活家属外,还要养活70多岁的老母亲和在西安上大学的弟弟年4月,张彦忠家属生小孩,经济比较困难,李卿君知道后,立即拿出自已的40元钱连同全连捐的60元钱寄到了他家,并写了慰问信。
5班长吕建仁家庭是加工玻璃的专业户。年4月,经济合同与他人发生纷,父亲被打伤住院损失2万元。处理事时一些司法干部偏袒对方,处事不公,小吕知道后,非常气愤,提出“先报国后报家”准有机会回家找对方算账。李卿君得知这一情况后。一方面做小吕的工作。帮助他学习有关法律。让他依法办事;另一方面。给小吕的父母和所在县委、县法院写信。汇报小吕在部队的表现,请求地方政府妥善处理。后来,此事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妥善得到解决。李卿君到9连后,借助社会力量,先后为8名战士家庭解决了实际困难,为4名战士解决了家庭纠纷和邻里纠纷,为3名战士亲属调动、安排了工作,用爱赢得了干部战士的信任。
他,善于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势”与“度”,敢于解决棘手问题
李卿君认为,一个好的政工干部,要善于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势”与“度”。这个“势”,就是要相信干部战士的基本觉悟,相信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这个“度”是要掌握“火候”。他常说:“一列载重的列车在拐弯时,既不能不用力,也不能用力过猛。”李卿君在实践中,正是恰到好处地掌握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势”与“度”,并从中摸索出许多新的基层政治工作方法。如:如何以德感人、以情动人、以行带人、以才服人等等。大家说,在李指导员面前,没有解决不了的思想问题,没有做不通的思想工作。
5班长吕建仁和本班战士杨伟民,军事技术好,工作能吃苦,但脾气都比较暴。一次,上级组织军容风纪大检査,在留短发的问题上,两人争执发展到动手。对此,全连议论纷纷。当时,部队即将执行重要作战任务,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必将影响作战任务的完成。李卿君没有盲目断案,而是让群众参与管理。他召集干部战士学习我军官兵一致的光荣传统,让大家围绕“人民军队应该要怎么管理”等问题进行讨论,启发两人在讨论中认识各自的错误,这时,吕建仁坐不住了,在会上深刻检查了自己的错误,请求连队撤销自己的班长职务,并主动找杨伟民做了自我批评。
管理部队,难免要批评一些人、批评一些事。李卿君认为,批评是一种艺术,有些批评是“点石成金”,有些批评是火上泼油,关键的问题是要看准时机、掌握分寸、因势利导,5班战士左荣,父亲长期住院,所在工厂因生产形势不好,停发了工资,全家5口人,靠母亲每月60元工资维持生活。左荣自己在部队进步也较慢,同年入伍的有的当了骨干,有的入了党,还有的提了干。小左感到自己命运坎坷,思想波动较大,有时作风散漫,讲怪话,发牢骚。一些同志感到左荣这样有损于红9连的荣誉,让指导员给予严厉的批评,李卿君感到批评是必要的,但是要掌握“火候”。一天连队组织文娱活动,小左找人打扑克,但大家都不和他一块玩,弄得小左很尴尬,李卿君看到这种情况,便主动找左荣下军棋,一边下一边开导他,他讲一个人要自强,首先要自尊自爱。指导员入情入理,语重心长的一番语,深深地教育了左荣,从此,小左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战火中,光荣地入了党。
一般来说,战士的问题容易处理,干部的问题则比较难办,尤其是解决比自己资格老的干部的问题,就更为棘手了。但是,李卿君遇到这样的问题,同样能自如处理。副连长齐永峰,一当兵就在9连,原是一个事业心很强、很有才干的干部,入伍后曾6次立功受奖,在任“吴克斌英雄排”排长时,该排2次荣立集体三等功。齐永峰当班长时,李卿君是齐水峰排里的战士;齐水峰当排长时,李卿君是齐水峰排里的班长;李卿君的成长进步,浸透着齐永峰不少的心血。李卿君到9连任指导员时,齐副连长已陪了3任连长、4任指导员。他看到自己的下级一个个成了自己的上级,而自己仍在原地踏步,一度有些想法,工作劲头不高。李卿君在上任后的一次支委会上,在充分肯定副连长成绩的同时,诚恳地指出齐副连长存在的问题。齐水峰认为李卿君一上任就拿自己开刀,未免有点太“那个”了,李卿君看出了副连长的心思,主动以一个老部下的身份找副连长心,请副连长在工作上对自己多支持。李卿君还在生活上对副连长多加关照,为了治好齐永峰家属的病,他先后3次请来老中医给齐永峰家属诊治,并让爱人从千里之外买药寄给齐副连长。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齐永峰看到李指导员这样关心帮助自己,再也坐不住了,又拿出了刚当干部时的劲头干了起来。
他,用自己模范作用加重了指导员在战士心中天平上的砝码,増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
在李卿君的战时日记上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人的道理一半是讲出来的,一半是做出来的。一个合格的政工干部,不仅要善于以理服人,还要注意以行带人”李卿君是这么写的,也是这样做的。接到赴滇轮战预先号令后,许多人想在出发前回家看看,向亲人话别。当时,李卿君家属刚生小孩不久,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回去处理,他自己也有这愿望,团里领导考虑到李卿君家中的特殊情况,批准他回去半个月。可是,李卿君想到连长汪海江是个独子,父母年事已高,更需要回家。于是主动找团首长把假让给了连长,自己挑起了临战训练的重担。在他的模范作用影响下。全连3名干部、6名超期服役的战士自觉放弃了休假,一心扑在临战训练上。
连队初上阵地时,一些战士有紧张恐惧心理,为了给战士助威壮胆,李卿君在哨位上同战士站第一班岗、处理第一个敌情。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65周年,当时9连正在执行军工任务,为了搞好纪念活动,李卿君带头在党员中开展了“为一线做65件好事,为一线背斤东西”的活动。那段时间越军常对我疯狂炮击,封锁通路。向一线运送东西并非易事,每次执行军工任务时,他都背得最多,走在最前面,回来时又常常走在最后,观察敌情,保护大家。
年,上级决定9连执行一项新的出击作战任务。突击训练时,对“体能”要求很高。为了锻炼部队的爆发力和耐力,每天每人除要完成俯卧撑、仰卧起坐规定动作外,还要负重30公斤长跑10公里。训练了两个多月后,有的同志感到差不多了,训练热情减退了。如何克服这种松劲情绪,李卿君认为,对大家进行“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思想再教育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应该用干部骨干的模范作用去带动大家。每天武装越野,他跑在最前面,有力地带动了大家。经过长时间的刻苦训练,连队的各项训练指标都取得了好成绩。在实兵演练中,云南前指和军师团首长、机关看到他们高昂的士气、精湛的技艺、勇猛顽强的作风,称赞9连不愧是“一把不卷刃的钢刀”。
李卿君平时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搞特殊化。一次,司务长见大伙在阵地上吃了两个多月的咸菜,生活十分辛苦,于是上街给每个班买了1只鸡。分鸡时,指导员问给配属的7连炮班有没有鸡,司务长这才发现少买了1只,李卿君当即把分给连部的鸡送给了配属炮班。当战士吃到香喷喷的鸡肉兴冲冲地跑来向连里干部“敬酒”时,才发现指导员和连长碗里泡着“酸黄瓜”,顿时眼里涌满了激动的泪花。
(作者井振义时任步兵61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