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榆林市城镇规划建设78所义务教育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291113.html

为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加快缩小榆林市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差距,近日,榆林市人民政府网发布《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面落实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三长”责任制的实施意见》。

具体内容如下:

一、落实责任,建立消除大班额“三长”责任制

(一)落实县(市、区)长职责。县级人民政府是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的责任主体,县(市、区)长负有领导责任,负责组织领导发改、财政、编制、人社、教育、资源规划、住建等相关部门,从教育土地划拨、学校建设规划、教育经费投入、教师编制补充、教师待遇福利提升、优质资源引进等方面,研究制定消除大班额工作规划,明确消除大班额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全县(市、区)“一盘棋”,规划建设好学校,保障学位供给,形成消除大班额工作长效机制。

(二)落实教育局长职责。教育行政部门是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的第一主体,局长负有第一责任,负责摸清县(市、区)域适龄学生、学位供给、教师配置等教育资源底数,为政府制定消除大班额工作规划提供决策,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实施消除大班额工作规划。负责统筹县(市、区)域教育资源,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集团化办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教师“县管校聘”等形式,解决城挤、乡弱问题,逐步化解大班额,保证起始年级平均班额不超55人。负责实施好阳光招生均衡编班政策,建立完善相关制度措施,解决区域内择校、择班问题。严格管控学籍,不得为存在“大班额”的学校办理学生转入手续。

(三)落实校长职责。学校是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的直接主体,校长负有直接责任,负责落实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规划要求,制定学校消除大班额实施细则,盘活校内现有资源,化解、消除大班额。负责落实阳光招生均衡编班政策,严把学生入口关,严格控制转学、插班行为,超过55人的班级坚决不得接收转入学生。负责规范办学行为,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不过度宣传,不炒作学习成绩。

二、明确目标,强化消除大班额工作举措

(一)明确消除大班额目标任务。年前已经消除大班额的清涧县不得再出现大班额。年秋季开学起,所有县市区完全消除超大班额,横山区、米脂县、佳县、吴堡县、子洲县大班额比例控制在2%以内,榆阳区、神木市、府谷县、定边县、靖边县、绥德县和榆林高新区大班额比例控制在5%以内。年秋季开学起,榆阳区、神木市、府谷县、定边县、靖边县、绥德县和榆林高新区大班额比例控制在2%以内,其他县区完全消除大班额。年秋季开学起,所有县市区全面消除大班额。对于目前存在大班额的县市区,起始年级和新建学校所有年级严格执行班额标准,不得出现大班额,并统筹规划,在城区建成一定比例的无大班额学校和无大班额年级。

(二)明确学校建设任务。—年全市城镇规划建设78所义务教育学校,其中新建学校49所(小学34所,初中15所),改扩建学校29所(小学17所,初中12所),建设规模.6万平方米,总投资58.9亿元,新增学位10.7万个。年规划建设学校37所,其中新建22所(小学13所,初中9所),改扩建15所(小学9所,初中6所),建设规模59.5万平方米,总投资18.7亿元,新增学位4.8万个。年规划建设学校21所,其中新建14所(小学11所,初中3所),改扩建7所(小学4所,初中3所),建设规模36.4万平方米,总投资14.9亿元,新增学位2.9万个。年规划建设学校20所,其中新建13所(小学10所,初中3所),改扩建7所(小学4所,初中3所),建设规模52.7万平方米,总投资25.3亿元,新增学位3万个。

(三)科学布局义务教育学校。各县市区要积极构建与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和建设机制,科学规划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积极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要规划建设好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构建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的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和办学规模,落实城镇新建居住区配套标准化学校建设要求,老城区改造配套学校建设不足和未达到配建学校标准的小规模居住区,由当地政府统筹新建或改扩建配套学校,确保配套学校与改造之后的入住人口同步增长,与建设首期住宅小区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将“四改一拆”(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工业企业退城进园区改造、违章建筑拆除)和政府部门搬迁后腾出的资源,优先用于中小学改扩建。要组织实施好—年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消除大班额建设项目,保障按时完工、按时交付使用。要补齐乡村小规模学校(不足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和乡镇寄宿制学校短板,统筹实施“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校舍安全维修长效机制”、乡村温馨校园建设等义务教育学校工程项目。

(四)合理推进教师有序流动。各县市区要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有计划安排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支教,促进教职工在城乡和学校之间合理流动,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拓宽补充渠道,科学合理制定教师招聘计划,积极实施特岗计划,推行走教制度和“银龄计划”,对社会力量提供的工勤和教辅等服务工作(如安全保卫、宿舍管理、餐饮服务等),鼓励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和人事代理等方式解决。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从年起,中心城区符合交流条件教师的10%要交流到农村学校。城镇中小学教师有农村学校任教1年或薄弱学校任教3年以上经历,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评审一级教师职称;评定高级、正高级教师职称时,必须具有农村学校任教1年或薄弱学校任教3年以上经历。参与评选特级教师、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以及职务晋升、评优树模、岗位评聘的校长、教师,必须要有异校交流、支教交流或农村工作经历。建立偏远乡村中小学教师走教制度,依托乡镇中心小学,根据各教学点的教学需求,激励优秀教师就近定点赴缺少相应专业教师的教学点进行走教、送教,并由当地政府发放适当的经费补助。

(五)持续扩大教育开放。扩大教育内部开放,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和集团化办学,建立一校一法人、多校一法人、强校带弱校联盟。年秋季学期起,全市城乡具备条件的中小学全部参与教育联盟。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坚持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并重,充分发挥市域内和市域外优质资源、优秀案例、卓越人才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加快整体提升全市教育教学质量。鼓励各县市区多元办学、开放办学,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努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六)落实阳光招生均衡编班政策。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严格落实阳光招生政策,热点学校在满足学区适龄儿童就学需求外,其余学位严格实行电脑派位,坚决遏制“择校热”。严格落实均衡编班政策,实行新生随机分班和班主任、科任教师随机搭配,坚决遏制“择班热”。加强学籍管理,坚持“一校一码、一生一号、人籍一致、籍随人走”制度,严把转学入口关,遏制学生无序流动。

三、加强统筹,建立消除大班额工作机制

(一)落实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市区政府承担着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定责任,是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消除大班额的责任主体。各县市区要切实把消除大班额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要亲自抓规划、抓部署、抓投入、抓落实,并把消除大班额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努力构建政府为主、部门协同、多元参与的推进机制。

(二)建立消除大班额部门协作工作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消除大班额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形成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力推进的工作机制。教育(教体)部门要牵头统筹协调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专项行动,严格义务教育招生管理,推进学校发展共同体建设;发改部门要加快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有关项目的立项审批,协助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资源规划部门要依法依规保障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的相关建设用地供给,加快用地计划审批,会同教育(教体)部门制定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落实开发商配套建设学校相关要求,及时办结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建设项目规划许可;住建部门要简化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建设项目报建手续,促进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及时办结建设项目消防验收手续;编制部门要落实好教师编制核定、调剂工作,支持教育(教体)部门开展编制统筹、教师动态调整工作;人社部门要支持教育(教体)部门的教师招聘和区域内教师动态调整工作;行政审批部门要简化相关审批手续;督查部门要加强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工作的督查。

(三)设计城镇教育用地指标供应机制。县市区资源规划部门要按照优先、优选的原则,规划预留足够的教育用地;在编制年度用地供应计划时,优先统筹解决城镇义务教育学校用地指标;新增用地指标、盘活的存量土地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节余指标,优先用于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充分挖掘教育用地资源,利用现有学校建设用地存量兴办义务教育学校;开展城镇闲置学校用地调查和废弃教育用地复垦利用工作,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发展需要;实行教育用地联审联批制度,对新建配套学校建设方案,相关部门应征求同级教育行政部门意见。

(四)完善项目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完善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解决大班额工作的资金及时足额拨付。要积极学习借鉴外地经验,采取政府投资、社会融资、企业捐建等多种渠道,加大城镇学校建设力度。要根据中小学建设规划,分年度做好中小学建设资金预算,按工程进度及时拨付资金。

(五)建立健全追责问责机制。市政府将各县市区贯彻落实学校建设规划、教育经费投入、教师福利待遇提升、教师编制补充等工作情况作为对县市区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由市政研督查办牵头,加大督查力度,按照年度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定期进行督导检查,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对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定期进行排名通报。对义务教育工作不重视,未把义务教育工作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执行教育有关政策不力,义务教育工作长期滞后的县市区,要对其政府主要负责人、教育工作分管负责人、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及有关直接责任人和学校校长进行严肃问责。

来源:榆林市人民政府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161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