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定边县唤醒特殊儿童沉睡的心灵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陕西省定边县“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乡镇学区为辅”的送教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县域地广、途远难行、特殊幼儿无法平等接受教育的问题,有效避免了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辍学的问题,提升了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满意度。

从年送教工作开展以来,定边县特殊教育学校以“特殊教育学校送教为主、各学区为辅”的送教模式,坚持不嫌弃、不鄙弃、不放弃、不抛弃;坚持同计划、同课本、同书包、同校服、同用具、同教师、同学习、同作业、同活动、同假期,使每个孩子公平接受义务教育。

特殊教育就要“特别有爱”

走进定边县特殊教育学校里的一个启喑班,一位笑容满面、和蔼可亲的启喑老师正热情洋溢地用手语教三个孩子,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学得认真卖力。那一幕,很感人。

“我做特教老师4年了,有很多让人泪下的事让人难忘。特别是送教上门时,在杨油房村有个10岁的孩子,和我女儿同岁,由于出生时缺氧,导致脑瘫,现在才有90公分高,她没有语言表达能力,也没有自理能力。由于长期封闭在家里,她特别孤独,每逢给她上课时也把女儿带过去让她们相处,现在,她见到我女儿就特别高兴。”特教老师张艳丽说,教这样的孩子是需要特别有爱的。

长期以来,定边县特殊教育工作处于空白状态,受封建、自卑等各种思想及情绪影响,家长对孩子接受教育存在抵触情绪。更有家长由于没有接受过医教宣传,认为孩子只是还小,长大了会慢慢好的。面对这些家长,送教教师有的吃过“闭门羹”,有的遭受误解,甚至受到辱骂。但这没有阻挡住特殊教育进步的步伐,两年来,特校及全县各类学校共“送教上门”64名学生,送教行程达6万余公里,送教服务余人次;填写帮扶记录余次,投入资金35余万元。

家住冯地坑乡沙庄科村的小任(化名)同学是典型的孤独症患者。父母没有文化,母亲还是轻度智障患者,父亲悲观失望,拒绝学校的各种帮助,孩子更是长期得不到关爱。年8月,特殊教育学校先后十余次赴小任家中疏通家长心理,与孩子交流培养情感,尝试逐步授课。孩子的父亲被感动了,最终接受了特教老师的帮助。

“尊重个性,熟悉状况,了解需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摸底反馈、商议方案、细心准备、科学施教、总结经验、汇报结果,这看似按部就班的工作却融入了我们特教老师极大心血。我们坚持不落下一个特殊儿童。”该校校长高海清如是说,特殊教育学校现有教职工23人,其中有17人送教团队,每月必须开展两次送教工作。

目前,该县现有6至16岁持证残疾儿童人,其中随班就读人,本县特校就读人,外县区特校就读18人。

特殊教育引起各界的关爱

“若饮甘露,如沐春风。”书包、校服、文具以及每次都要带去的小食品是关心,是关怀,更是温暖。蹲着讲、站着练、弯腰说、抱着坐,彰显的是送教老师爱的奉献。

家住姬塬镇刘峁塬东掌村的小李(化名)是一名残疾儿童,每次往返一次就要余公里,再加之又是山路,送教变得异常艰难。拼音只认识几个,数字从1数到10,加减法全然不会。送教老师通过集体“会诊”,觉得孩子较为自卑,与外界接触较为抵触。于是决定先从拼音入手,让小李先学拼音,然后带动其他方面的学习。通过反复教学,一年多的时间,小李已经认识了拼音,数字从1数到了,孩子的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与送教教师积极交流起来,脸上也逐渐多了几分笑容。

“通过师生结对这种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我们县域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95%以上,我们准备继续通过送教上门这一教学方法,逐步解决边、远、难的重症残疾儿童入学问题,力求使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高海清说,特殊教育老师们辛勤的努力,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残疾儿童重视和关爱。目前有5家个人企业、3家公立机构、1家社会慈善团体、1所学校分别给予残疾儿童帮助,累计捐助价值10余万元的物资。

编辑校对:王健任崔筱萌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434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