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穷山恶水边,政府引导把头牵。支部带头攻坚战,贫困户首先把棚建。自然馈赠好资源,因地制宜巧生富,翻天覆地齐致富,“沙场”摇身变福地!
以上这首打油诗形象地描绘出了沙场村的巨大变迁。10月16日,陕西日报社“全媒体行动”脱贫攻坚调研采访小组来到定边县红柳沟镇沙场村,深入了解该村是如何在党委、政府的正确引领下,通过产业扶贫走向共同致富之路的。
据定边县县委书记崔博介绍,红柳沟镇沙场村年被确定为贫困村,全村总土地面积6.8万亩,共有户人(党员3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6户人,已脱贫41户人,未脱贫5户17人,兜底保障1户1人。脱贫攻坚工作实施以来,沙场村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坚持“抓党建、兴产业、促脱贫”,走出了一条党支部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帮扶贫困户发展,贫困户带动非贫困户共同致富之路。
产业是区域经济的“发动机”,也是精准脱贫的“铁抓手”。定边县按照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和“产业+”的总体扶贫思路,主动作为、奋力而为,坚持因地、因户、因人制宜、分类施策、靶向发力,在全力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中探索出了新路径,积累了新经验,将产业扶贫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定边县在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着力推动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南部浅山区学习借鉴北部现代农业发展经验,结合实际发展现代农业,红柳沟以沙场贫困村为中心,实施特色设施农业建设,建设大棚近座,产值超过万元,主要种植西甜瓜和辣椒。针对贫困户种植需要,形成“市场+公司+农户”的模式,成立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棚种植农户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通过大棚种植,贫困户迅速走上了大棚设施产业脱贫致富之路。
采访中,当记者问道村民李志红种植大棚辣椒产量时,他激动地说到:“我种了20多棚嘞,自从村里扶持建起了大棚,我家6口人一年有将近十几万元的收入”。
红柳沟镇沙场村村民74岁杨志林老人与老伴,带领记者参观了辣椒种植大棚。杨大爷向记者讲述,这两年,在当地政府扶贫小组的带领下,开始尝试种植大棚。从年起初步尝试,到如今自家种植三十余亩荞麦,十余亩土豆,十余亩玉米,轮做季节还种植绿辣椒与芝麻瓜。现如今,杨大爷的儿子儿媳也全身心投入到家中大棚种植产业。一家六口的日子真是一天更比一天好。
近年来,沙场村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党建促产业,以产业助脱贫,有力加快了该村脱贫致富步伐,为全县产业脱贫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积极引导当地贫困户大力发展养殖业,着力提高贫困户养殖技能,帮助贫困户掌握实用技术,实现脱贫致富。
沙场村被确定为全县“三变”改革试点村,目前整合土地余亩,试种葡萄,此举将为“三变”奠定良好基础,拓宽了群众增收的渠道。
(全媒体见习记者高扬席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