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陕北定边记录着黄土地上最淳朴的表

遇见陌生人

记录人生百态温暖平凡世界

09:19

▲镜头里的定边

伴着第一缕的金色晨光,平静的苟池盐湖倒映着蓝天白云簇拥下,陕北最美丽的风情……清晨七点,这里是定边的盐场堡镇。

王潇,大学三年级的学生,也是土生土长的定边人,在他的记忆中,黄土地上记录着时代悄悄的变迁,就像他眼前这个秦汉时期就有的天然盐湖,看似波平如镜的水面,微风下会褶皱时间留下的所有痕迹。

结晶后收集,大小不一雪白的原盐堆错落有致在盐湖,特殊的生产工艺和流程,让这些来自定边的湖盐从一开始就无限张大着与众不同的陕北基因和气质。

定边是个四季分明的地方,进入10月,最低气温就常会达到1到2度,这里的秋冬比其他地方来的会早很多。

定边南边是山也就是黄土高原,北边是滩。较为完整的明长城遗址,是这个县城几代人共同的记忆。这里有大生产运动时期留下的窑洞,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年代,那时候的部队白天打盐晚上住窑洞,再加上平时操练的的场地,巨变中让人感慨时光的飞逝。

定边是陕甘蒙宁四省份交界的地方,如今35万人口,在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繁衍着陕北最厚重的希冀和梦想。日晒时间长早晚温差大,被阳光裹挟着的农民们一代又一代,收获着黄土地赐予他们的无限钟爱。

刚刚收完荞麦,10月也正是收获玉米的时候,晴空下簌簌作响的玉米地,不时可以看见劳动者的身影。马铃薯之乡,就是因为独特的自然和地理环境,淀粉含量颇高的土豆是陕北除了荞麦等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了。

收获的季节,定边的劳动场面还发挥着古农具最大的作用,碾场、扬场,这些影视作品中常看到的情节,在这里是最淳朴的画面,汗水中包含着劳动的最大的现实意义。

时代在变迁,窑洞里还依然保留着那些可以追溯的历史时光,窗花逆光里摇晃着曾经的和现在的美好日子。自行车、风箱、架子车、锄头……一个时代的影子就这样静静在这些农具里木纹里。

定边的石油、风能、光能,也悄悄改变着农民们的生活。几十米高的大风车在黄土高原上随处可见,有点童话世界的味道,让陕北从某种意义上“可爱”了许多。西电东输,大面积的光伏发电,充分规避了盐碱地的劣势,显示着清洁能源独到的优点。

羊是陕北人最爱的牲畜,无论是滩羊还是山羊,挥舞着杆子,扬起一片黄土,牧羊人驱赶的也是一群又一群的“期盼”。

如今的定边人生活也好起来了,他们的饮食也承继着最幸福的味道,剁荞麦面配上荷包蛋是陕北人的最爱。羊肉、羊杂碎、羊蹄、就是带着眼睛的羊脑也是陕北餐桌上的美食,他们把对羊的最爱发挥到了一个空前的状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要充分利用完羊身上所有的部位。

曾经修缮于明朝的鼓楼就在县城老城区的中央,历史和现代的交相呼应,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两个字“定边”。

过指尖的沙,也流过定边岁月的沙漏,多年的治沙成效让这里的绿植像一幅美丽的油画,曾经的灾难记忆被人来人往的足迹,变成一种惬意的探索,探索的主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一江飞雪手记

随着时代的变迁,陕北的容颜也在一点点的改变着,现代文明的冲击让黄土高原更加充满魅力。

只不过这一次的走基层,一江飞雪却在用镜头希望留着些历史的痕迹,老的窑洞,旧的土房,明时的遗迹……在油井、风车、光伏的背后,几代定边人依然守着热爱的土地,耕耘收获着他们自己的幸福日子。

陕北定边,这一次一江飞雪从10月4日到10月6日,用了三天时间完成了对定边的印象拍摄,想从一个很小的点生发开来,让大家对这个黄土地上的城市能有一个全新的概念和解读。

往期新闻故事

东北东北你好,镜头里的边门大东村竟如此“嘚瑟”

四川大山里的留守老人:生活了80多年的地方舍不得离开

贵州和贵州平团村的侗家人一起过年是种什么感受

河南19岁他就在村里做老师,这一坚持就是29年

西藏这个新闻故事献给所有在西藏当过兵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107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